賴祥蔚/臺灣需要好片反映民心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後引起很多討論。(圖/公視提供)

賴祥蔚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愛傳媒榮譽社長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

好片反映的是民心啊!這是我看了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及香港電影廉政風雲》的感想。香港電影有什麼特色黑道警匪武俠情色?腦海中先出現的是這四類。《廉政風雲》也算廣義警匪片,只是主要機構從警務處變成了廉政公署

不管流行哪一類影片,反映的都是民心。民衆好奇社會,所以有黑社會電影,例如臺灣最近又拍了《角頭2》。民衆不滿政治現狀,包括黑社會或是政商掛勾,所以警匪電影當紅。懶得管政治,那就看情色片吧。

問題是,爲什麼香港人不滿政治現狀,結果卻把希望投射到警務處變與廉政公署,而不是徹底的政治改變?臺灣人也不滿意政治現狀,但同樣沒有什麼這一類的好作品。比較來看,美國是另一種典型,美國老大哥的流行電影類型很多,選舉,尤其總統大選,一向就是重點,不但有很多揭開政府瘡疤、訴求改變政治的經典電影,也有一些電影大力嘲諷某些政治改革者,在義正嚴詞的表象背後,其實更加腐敗荒淫。

香港過去是英國殖民地,民衆沒有真正的選舉權,所以不可能拍什麼選舉電影。既然政治英雄不可能,只好寄望於警察英雄、武林高手、乃至於黑道的快意恩仇。相較於純粹的武力對決,香港越來越重視推理元素。其實不管什麼電影,想要好看,都離不開情感人性。《廉政風雲》以廉政查貪爲主軸,本身的故事發展已經迷霧重重,又加上了兄弟情誼夫妻問題,整部電影的素材算得上非常豐富,幾乎沒有冷場官匪未必分明,官中疑似有匪,最高明的匪表面上原來不是匪。真的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就是因爲還有續集,很多地方明顯埋了很多伏筆。伏筆太明顯,宣傳手法不夠委婉。

香港電影少碰選舉,美國電影則是玩選舉玩到處處冷嘲暗諷,深得自由主義信任政府的精髓。臺灣電影呢?戒嚴時期很少選舉電影,這不意外,但是爲什麼都政黨輪替這麼多次了,臺灣還是很少以選舉爲主題的電影呢?

什麼作品當紅,反映的都是人心。有人說,推理電影多,表示社會愛說理,期待以理服人;動作電影多,顯示社會重實力,仰望絕對英雄來爲民除害。影視作品多元,反映社會的期盼也多元。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近在臺灣走紅,反映了什麼?拒絕廉價的是非,還是我們都需要療傷?臺灣民衆最期盼的又是什麼?政黨已經多次輪替、所謂的政治明星來來去去,好像沒有真正帶領檯灣更加民主、進步與繁榮。何時會有好的影視作品來反映民心?如果有,一定大受歡迎。

熱門推薦》►《與惡》誰能保證自己永遠是好人

►看更多【賴祥蔚】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