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igo求售 臺灣職棒產業失衡?

桃猿隊欲轉賣消息震撼臺灣棒球界,與多數過往球隊轉賣理由相同,就是不堪虧損。(圖/記者林敬旻攝)

●黃煜/清華大學體育系教授

職棒近年常勝軍桃猿隊欲轉賣消息震撼臺灣棒球界,與多數過往球隊轉賣理由相同,就是不堪虧損。事實上,職棒產業規模遇到瓶頸的現象,從入場人數就可看出端倪,而造成此一窘境的兩大原因:職棒放棄國際舞臺,及職棒產業架構失衡。

首先,國內職棒成立初衷是延續優秀棒球選手的運動生涯,進而能夠在國際與列強一較高下,許多老球迷應該還記得「超日趕美」口號。但近年來,國際重要賽事成績並未有重大突破,主要是棒球協會與職棒聯盟及球團針對如何組成國家隊,多次未能達成共識

同時,美國職棒聯盟隊於奧運及國際重要賽事,一向都是冷處理,也間接影響不少球員參與賽事意願,包括日前媒體報導部分中職球員對參與十二強賽事態度保守,也使我們一直無法以最佳陣容參與國際賽事,間接影響賽事成績。事實上,國際賽事成績可說是職棒競技水準的重要參考指標,因此,職棒球團或球員對於國際賽事掛出免戰牌,其實是喪失證明自我能力的絕佳機會。

第二,職棒運動的產業結構特殊,稱「寡佔結構」。這種結構要求球團一方面減少競爭,另一方面是聯合營運行爲且分享營收前者強調,建立球員交易制度避免球團競相出價爭取球員合約,降低營運成本後者聯合營運行爲類似壟斷市場,如職棒聯盟早期販售媒體轉播權,爭取利潤最大化並分給所有球團。這些作爲就是避免球團過度競爭,造成「供過於求」窘境;同時,減少競爭就會降低球團營運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聯盟組織的存在,其實就扮演了專業經理人角色,協助所有球團共同事務,包括業餘球員選秀、商業活動開發及賽務處理等。反觀國內,近年來職棒部分球團從選手測試、媒體轉播權販售、門票銷售等事務皆自行承攬;換言之,原本可委由聯盟辦理事務,轉由球團自行負擔,並使得球團從球場上競爭延伸到場外資源競爭,不僅增加球團營運成本,也降低整體產業獲利。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專業經理人的聯盟,原應制訂整體營運方針及擴大產業利益,卻因個別球團越俎代庖,弱化自身角色。

綜觀上述兩個主因,導致整體職棒運動無法落實成立初衷,並進而爭取更多球迷認同;再者,球團間營運行爲的過度競爭,連帶影響獲利情況,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職棒要建構永續經營,還是要仰賴聯盟與球團之智慧

熱門點閱》

►日本酒駕罰一個不夠,罰第二個有用嗎?

►讓你變「窮」的18個戒律

►按贊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爲話題王!

●本文獲作者授權,原刊自《聯合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