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寶貝自認是累贅 爬高修窗戶只爲證明自己「還有用」

▲老寶貝自認是累贅,爬高修窗戶只爲證明自己「還有用」。(圖/記者嚴雲岑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臺灣將於2017年邁入高齡社會預計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位老人,高齡人口心理健康,也深深影響臺灣未來的發展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召集人林萃芬表示,老年人尋求心理諮商的機率高,在診所案例中佔了3~4成,他們普遍都有失眠、苦悶等問題,還有人覺得自己對孩子是累贅,急於做一些危險行爲證明自己的「能力」。

林萃芬說,許多老人都會以「我老了,沒用了啦」等話語,激起子女的罪惡感,長期下來對雙方的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好的影響。由於老人在家經常感到不安,他們也常會傳「買饅頭要怎麼走?」「鉛筆放在哪裡?」等瑣碎事情給子女,如果對方恰巧在開會未回,還會因此感到沮喪,造成雙方關係僵化。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不僅困擾自己,也會造成子女的苦惱。」林萃芬舉例道,有些老人會自告奮勇地「爬高修窗戶」,就是爲了證明自己還有用,卻沒想到子女會因此而煩惱。另外,若家中老寶貝罹患失智症,可能會造成性格扭曲,此時若事事仰賴看護,可能會使病情惡化得更快,造成照護者的困擾。

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政府已於2015年6月3日公佈長期照顧服務法,預計於2017年正式上路,針對身心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者,依其個人或其照顧者之需要,提供居家式、社區式及機構住宿式等照護,且對照顧者亦提供支持服務。但全聯會秘書長修慧蘭表示,持續瞭解老人及失智失能者家屬的需要,強化長照法對象及照護人員心理衛生工作,才能避免家庭照顧悲劇事件的發生。

爲了緩和老人與子女或照護者的心理較量,提升高齡人口的心理健康,林萃芬建議,如有父母退休在家,可建議他們參加社團,拓展社交圈;如果是由看護照顧的患者,也要鼓勵他們自己做一些簡單的活動,透過動腦延緩失智的發生。「像現在行天宮有許多阿公阿嬤幫人收驚,這就是老年人走出去的最好案例,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能增加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