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保護離不開傳統技法 老工匠和“工匠營”的故事

200餘件傳統木工瓦工工具,製作精美的小式五檁柁木構件……亮相才幾個月的京誠集團培訓基地展示傳統工藝技法的同時,也在老工匠的回憶中揭開了“工匠營”背後以及老城保護中,一些鮮爲人知的故事

��展示傳統 百件木作瓦砌工具亮相

走進位於東城區磁器口的京誠集團培訓基地,200餘件傳統木工、瓦工的工具映入眼簾。

培訓基地自西向東設置了木作工具展示區、柁木檁件展示實操區、古建知識教學區。木作工具展示區的牆面和展櫃中擺放的都是傳統工具,不但鋸、斧、刨、錘、尺、錛、鏟、鑿等一應俱全,還分門別類地標註了適用範圍和使用方法。柁木檁件展示實操區,一組按1比2比例縮小的小式五檁柁木構件非常精緻,可以組裝搭建,也能非常直觀地瞭解建築構造、構件間尺寸關係。古建知識教學區中,有可供交流學習的古建模型和圖紙

“大家看,這幾樣工具都叫鋸,但它們的用途各不相同,開大料要用二人擡大鋸,斷肩開榫用腕子鋸,需要拐彎的地方就用刀鋸……”在木作工具展示區前,工匠營培訓老師楊建宗描述着各種工具的用途。

楊建宗介紹,展區內所有工具都是在民間收購的中式傳統木作工藝工具。在老木工師傅的幫助下,對破損的構件進行了修復,使其不但能展現工藝技術的傳承,也具備了實用性。

作爲京誠集團有40餘年經驗的木工師傅,楊建宗退休後又返聘回來,參與到了古建工藝培訓基地的教學中。與他一起回來的,還有瓦工師傅徐廣立

傳統技藝教學中特別強調動手操作能力。京誠集團聘請了一批房管修繕戰線上工作40多年的老師傅、老工匠。作爲手藝傳承人,他們將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年輕學員

��修舊如舊 挑戰1毫米厚的“摟活”圖案

在瓦工這一行,徐廣立已經幹了40多年了。1976年4月,19歲的他高中畢業,進入東城區房管局,從此與磚瓦砌築結下不解之緣。“瓦匠這個活又髒又累,沒人願意幹,但我沒想那麼多。”

瓦工不是那麼好學的,幹擺、絲縫傳統工藝砌法都比現代砌法要複雜許多。學徒3年之後,徐廣立出師了。幾十年來,他陸續參與了朝陽門演樂衚衕、鼓樓東大街、東四北大街平安大街交道口地區秦老胡同、北兵馬司衚衕等地的修繕保護工作。徐廣立修繕老房有自己的想法:衚衕修繕中老房中的舊材料,要儘可能保留下來,在重建時才能“新老並用”。衚衕、老房修好了,也留住了居民的記憶、鄉愁

“修舊如舊”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2018年,南鑼鼓巷四條衚衕的整治修繕,讓徐廣立遇到人生中一次最大的挑戰。

雨兒衚衕25號院門樓上,有一面花草圖案的‘摟活’,是白麻刀灰製成的,大概只有1毫米厚,在拆除、安裝時一不小心就會碎掉。可恢復院落原貌,這面‘摟活’必須原樣恢復。”徐廣立帶領工人用木板、石膏板墊着門樓屋架,給“摟活”搭起了嚴實的靠背後,從外側用手將它一點點扣下來,再整體保存好。到了重建時,才原樣連接回去。“這樣的活兒可以說是我人生頭一次,最後完成效果還不錯。”

在雨兒衚衕30號院,施工團隊進行了門窗更換、室內裝修、瓦面修補以及院落鋪裝等,爲了符合清代老建築圖紙的原貌,徐廣立與工人們又對院落3間南房進行重建,還加設了一個影壁牆。

徐廣立是從小在衚衕大雜院裡長大的,看到一座座院落在自己手中重現古樸與雅靜,他覺得人生很有價值。“2016年,我退休了,家裡沒什麼負擔,再加上我喜歡這一行,就回來繼續工作。‘修舊如舊’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把舊建築當作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文化承載去對待,而不是簡單的建築工程,才能真正把這件事做好。”

��成效初現 青年學員做出標準立方體

除了建築工具,在培訓基地裡,還展示着學員們的作品。“這是剛入職一年的年輕職工田侖,第一次參加培訓時做的木工活兒。當時他們需要把一塊木材料用手工鋸鋸斷,他經過反覆地鋸,都沒有鋸斷,最後還是掰斷的。”京誠集團崇西房管公司副經理武冠利舉着一塊木材說,只見這塊木頭的截面凹凸不齊,中間還有一小塊突起。“這次嘗試讓田侖很灰心,但老師們一直在鼓勵他。”說着,武冠利又拿出來了另一塊切割好的木頭,只見第二個木塊截面筆直平整。“4節培訓課之後,田侖再一次做木工實操,經過認真地測量,以及用木工工具加工雕琢,他做出一塊標準的立方體,與第一次相比有了很大進步,這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培訓基地的培訓內容按照正統的營造法式要求進行教學,同時,結合北京地區民居小式、雜式的做法,結合工作中實際案例,教學當中強調活學活用,強調動手實操,強調逐步推進,對木、瓦作基本功的訓練放在了整體培訓的重要位置,以真抓實練培養當代的“工匠”手藝人。

“培訓基地從開展到現在,主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傳承。我們創辦培訓基地的目的,就是想讓工匠精神的種子在職工心裡生根發芽,讓他們能夠喜歡上這種傳統的工藝,並投入其中。學員們的成果也鼓勵了我們,讓我們覺得這項舉措是有意義的。”武冠利說。

��老城保護 需要建築文化與施工技法護航

近年來,熟練修護文物傳統技藝、掌握傳統技法的工匠越來越少了。“人在則技在,技在則藝傳”,工匠斷層、人才流失、工藝失傳,嚴重影響文化建築遺產保護與修護。

“古建工藝複雜難學,集團內的職工又都很年輕,不瞭解傳統工藝,導致我們現在的情況就是青黃不接,有‘工’沒有‘匠’,意識到傳統工匠技人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們開始了籌備培訓基地的計劃。”京誠集團工程管理部部長鬍煒說。

胡煒介紹,京誠集團一直致力於老城風貌保護領域的實踐與技術傳承,在北京老城風貌保護中,保護內容不單是對建築本身,也延展到建築文化、施工技法等諸多元素的一種全面保護。爲了更加專業地培養古建工藝技術人才,把控好老城風貌保護修繕工作,京誠集團組建了專業授課爲主的“工匠營”,同時,大力籌建以實操培訓爲主的培訓基地,並於2021年2月10日,提出了籌建培訓基地的計劃方案。歷經兩個多月的選址、籌備、改造,培訓基地正式進入課程培訓階段,開展了一系列木作榫卯實操、瓦作砌築等培訓課程。

“自3月24日培訓基地第一次開班授課起,至今已先後授課6次,參與培訓單位13家,總計人數約220餘人。未來基地將配合‘工匠營’培訓,加大對傳統中式建築瓦、木、油作的實操培訓。”胡煒說。

實習記者張雪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