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竟然被檢討?日本「老害」歧視 2大特徵小心避開

日本社交媒體網站流行「老害」一詞,指的是長者對社會毫無貢獻、霸佔着社會資源的一種公害行爲。 圖/freepik

日本社交媒體網站流行「老害」一詞,貶低長者對社會毫無貢獻、霸佔着社會資源的一種公害行爲,究竟老害的特徵有哪些?又該如何避免成爲人人避之的長者?眼看兩年後臺灣也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專家建議,目前社會雖尚未興起歧視風氣,不過建議預防未來老害危機仍有四點可着手。

國際演說家暨兩性專家吳娟瑜解釋,「老害」是指老人危害的簡寫,指的是老年人不肯學習新的事物,經常倚老賣老,並佔用老年福利,要他人刻意尊重,一旦被反駁就動怒,自恃年長各種尸位素餐的狀態,卻對社會毫無貢獻;這一詞最早可追溯到美國研究學者研究「老人歧視」(ageism),長者在生理、經濟能力相對弱勢,自始社會對老年人不友善,從而存在許多歧視。

老害兩大特徵 「自以爲是」最易犯衆怒

吳娟瑜說明,首要特徵是倚老賣老,將自身價值觀加諸於他人,比如在仗恃着年紀大在大衆交通運輸工具上,要求年輕人讓座,而不管對方身體是否也有不適,或自以爲是的友善指點,其實已踩到對方的底線;第二個特徵是不認老,因爲不認老從而衍伸社會問題,比方高齡者駕車釀成事故。

總結,「老害」是社會對老年人的行爲感到不舒服、感到惱火的情緒,是一種年齡歧視,也是代表社會在轉變的趨勢之下,長者因不妥協、不變通,從而埋下隱藏世代溝通的危機。

2025年臺灣也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後「老害」危機是否浮現?吳娟瑜認爲,臺灣的長者雖講話較直接,但較會自得其樂,享受含飴弄孫、四處遊覽的退休生活,相對日本情況,臺灣長輩較少會主動干預他人行動,因此現階段未如日本出現「老害」氛圍。

當個可愛的老人 預防「老害」四大關鍵

預防老害的四大關鍵,她建議,第一是「青銀共居」,世代共居相互照顧陪伴,並重啓對話,透過青銀共居年輕人可減免租金、年長者又獲得照顧;第二是「高年級生再就業」,透過再就業回饋經驗或服務給社會,並取得經濟支撐力、不造成兒女贍養負擔。

第三是「社交互動」,長者透過參與社區活動如旅遊、健身、運動、英文、肌力訓練課程等,獲得身心靈的滿足,並持續學習與進化;第四是「親老教育」,臺灣家庭應有更多親近老人家的教育,除了年長者要感謝兒孫們的陪伴外、兒孫也要感謝長者多年來對家庭的付出與栽培,建立起友善的溝通橋樑,維持良好的社會風氣。

長者該如何做纔不會成爲「顧人怨」的老人家?吳娟瑜表示,學會當個可愛的老人,首要條件是「不嘮叨」,關心兒女的話說一遍就好,否則會成爲家庭公害;其次是準備自己的養老金,以免造成兒女負擔。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