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耐震安檢成效不彰 完成率不到5%

▲老舊建築。(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記者葉佳華臺北報導

營建署在2016年臺南0206地震之後,推出「補助老舊住宅耐震安檢」措施,並從2017年5月起受理申請補助,但根據最新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爲止,全臺辦理結構安全性能「初步評估」僅受理1508件,其中完成初評僅607件,若對照先前內政部計劃2017年覈准補助戶數,全臺初評1萬2950件、詳評249件的規模來看,完成率僅約4.69%。

根據營建署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爲止,全臺申請耐震安檢初步評估件數1508件,其中臺北市172件、新北市712件、桃園市255件、臺中市38件、臺南市50件、高雄市55件,而完成初步評估件數全臺僅有607件。至於詳評申請,全臺僅申請14件,完成詳評僅有臺北市2件。

臺北市老屋改建發展協會理事長鬍偉良表示,現在的情況是,有經濟能力、受過教育的人早就已經搬離老屋,而目前正居住在老舊房屋甚至是危屋的人,大多是弱勢族羣,「就算鑑定結果出來是危險的,他們又沒有能力搬離,就算要賣(房),房子也沒有價值了,那他爲什麼要做(耐震安檢呢)?」

在1999年921大地震後,立法院修訂通過《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針對建築物主體結構提高設計標準,設計地震力系數從0.23g調整至0.33g。胡偉良直言,若將921大地震之前所蓋的4、5層樓老舊房屋拿去做鑑定的話,「幾乎99%都過不了關」,「所以屋主拿去做安檢也是多此一舉,等於被貼了危屋標籤,讓你知道你的房子更不值錢,那爲什麼要做?」站在第一線、協助民衆進行房屋檢查木土結構技師陳冠銘則指出,由於評估結果資料仍是保密,該檢查對於屋主瞭解自宅結構是否安全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但實際操作之後,要屋主花錢去做房屋「身體檢查」,費用動輒10、20萬元,「這還不包括補強費用喔,以臺北市一戶造價1000萬估算,要提升房屋結構安全基本都要花10%,等於要花100萬,屋主當然抗拒。」

陳冠銘也補充,目前法規規範對於房屋補強來說,也出現一大困難,他指出,結構技師的責任就是要把房屋結構耐震能力補強到現有的房屋耐震標準,但屋齡30年的老屋相當於人類60、70歲年紀,補強作業就像是要把高齡70歲的老人家變成18歲一樣,「所以這樣的事情,補強成本就很高,因此成案機會就變低了。」

建議政府對於房屋補強應該要放寬標準,也就是採取「階段性補強」,比如說目前的老宅只可抵抗二、三級地震,透過結構技師的補強,提升到可抵抗四、五級地震,一來花費少、屋主比較能接受,也能提升安全功效,二來結構技師也不用承受「一定要補到無敵壯」的壓力,如此才能創造雙贏

▼結構技師認爲,政府應先採取「階段性補強」,提升房屋結構安全。(圖/記者張一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