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洋房裡“一站式”飽覽上海文化風景

建於1930年的復興西路62號修道院公寓,歷經兩年的修繕,近日向公衆免費開放,也有了個新名字——“衡復風貌館”。更獨特的是,它是認識上海歷史海派文化風貌的綜合展覽館,能“一站式” 瞭解遊客們稱爲“網紅地區”的衡山路復興路區域地標和精彩看點。澎湃新聞在風貌館試運營期間前去探了探路。

復興西路62號衡復風貌館

走進公寓,一張標記着各式字條的“衡復記憶地圖”惹人注目。參觀者紛紛在2.8米長、2.1米高的地圖上用標上自己難忘的地點,“我曾住在這裡”、“我在這裡學鋼琴”……記錄、分享自己與衡復街區的緣分,共同完成一幅屬於自己、屬於上海的記憶地圖。

“衡復記憶地圖”

既然叫“衡復風貌館”,自然就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第一展廳“百年衡復,歷史回溯”便講述了這段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衡復”誕生的故事。牆上的展板圖文並茂,老地圖、舊文件,詳細地羅列出街區的原始景觀。上世紀初的衡復地區,屬當時上海縣城西區,只是江南農村的樣子,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展拓,使西區大片土地脫離了中國當局的管轄,衡復區域正式納入法租界範圍。洋人租地後,破壞了原本上海圩田農業依賴的河濱體系,土地轉爲了居住、商業生產或房地產業爲目的,至20世紀40年代,今日衡復區域內的主要道路基本建成,奠定了如今風貌區內的空間格局。展廳內可觸摸的巨大電子放大屏幕上,參觀者滑動屏幕,便可看到變遷的過程圖,還有最終形成的風貌區地理格局。

電子屏幕上清晰勾勒出“衡復風貌區”地圖,總面積7.66平方公里。其中,徐匯部分4.3平方公里,範圍西起華山路,東至陝西南路,北到長樂路,南達肇嘉浜路。

近年來,徐匯衡復風貌區在活化利用方面不斷進行嘗試和探索,出現了建業裡、衡山坊、武康路、岳陽路等一系列地標和遊覽熱點,這些改造項目都被一一歸入“案例展廳”。

案例展廳

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案例廳的互動屏幕裡“暗藏玄機”。他們把徐匯衡復風貌區的老房子都做了實景拍攝,只要點擊圖標就能看到。哪怕一些不對外開放的優秀歷史建築人們也能看到360度全景。比如記者隨手點開的建國西路336弄1號,從這棟中西合璧花園的各個角落裡領路到傳統石材豪宅的氣派。

互動屏帶人們走入漂亮老宅

精心設計的展廳過道羅列着中西交融下的社會萬象。牆面上展示了上海開埠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長衫、旗袍,禮帽、西餐菜單、西洋馬車、電車、人力車國泰電影院、上海大戲院等衣、食、住、行、文娛生活等的老照片充分說明了海派文化的生活方式。

精細設計的展廳國道

衆所周知,中外著名設計師都爲上海留下了建築瑰寶,而衡復風貌區是城中心優秀建築最多的的風貌區,幾乎囊括了世界建築各個時期的各種風格。“衡復建築,風格漫遊”展廳便把這些建築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生動“科普”。展廳四壁陳列着風貌區內各個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配合AR互動沙盤技術,陳列着徐匯衡復風貌區內的標誌建築模型,只要掃描每個模型的數字碼,就能看到實景圖文介紹。

數字掃碼進行建築風格漫遊

展廳角落裡還有一個特別展品——“賚安磚”。著名的法國賚安洋行上海留下了衆多現代主義風格建築,他們使用的每一塊磚都是特別燒製,刻有賚安洋行的標識。

賚安磚

建築風格展廳旁展現着徐匯衡復風貌的紅色記憶,諸多紅色地標和革命志士名族英雄的事蹟激勵人們砥礪前行。

衡復紅色記憶

衡復風貌區也是上海“文化心臟”,衆多近代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生活,“物華天寶,人文薈萃”展區的顯示屏滾動着介紹各界名流,點擊頭像就能看到他們的生平。

衡復風貌區人文薈萃

風貌館還有間特別的資料室。一張電子屏不僅屏幕大,內核更是強大,收錄了風貌區內138處優秀歷史建築、31條徐彙區內風貌保護道路、125位區內歷史名人、6處區內開放的名人故居,7個區內更新案例,2萬餘件檔案文獻,點擊就能查看珍貴資料。

龐大的衡復風貌電子檔案庫

看看老上海明信片、翻翻衡復風貌區行號圖,當然,也可以取下幾本各國學者對衡復風貌區歷史、文化的專著,在花園閱讀區靜靜品讀往事。

品讀往事

風貌館對修道院公寓本身歷史也做了詳細的梳理。上世紀30年代初,美商弗立斯夫婦自就居住在此。弗立斯先生是東亞地區最大的投資公司——新豐洋行合夥人之一,弗立斯夫人則是《密勒氏評論報》的文藝副刊主編和萬國藝術劇院發起人之一。她每週都會在家中客廳宴請中外名流,宋美齡、張學良、梅蘭芳、林語堂等名人都曾到訪。原主人弗裡茨自傳也首次在國內亮相。

《弗裡茨自傳》

出口區陳列着琳琅滿目的紀念品,儘管目前還未正式開賣,但參觀者只要參與衡復問答,答對便可獲得筆記本獎品。

琳琅滿目的紀念品

試運營期間,衡復風貌館每週二、週三、週四開放,單日限流100人。截止發稿時,7月17日前的預約已經爆滿,這座新晉網紅老洋房也勢必會成爲遊覽上海的必要“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