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工人觸電OHCA 3周後康復出院 醫師曝成功救命關鍵

衛福部與內政部110年啓動「緊急醫療救護智能平臺-救急救難一站通計劃」,今天由全國首家示範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發表平臺成果。(北醫附醫提供)

今年7月,臺北市信義區一處工地發生電擊意外,41歲冷氣工人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所幸大腦和心臟未嚴重受損,1周後移除葉克膜、3周就康復出院。醫師表示,王先生能夠順利恢復,一大關鍵在於「緊急醫療救護智能平臺」幫助醫院及時掌握資訊,提前啓動院內葉克膜團隊,病人到院後立即給予救治,在22分鐘內就完成葉克膜裝設。

衛生福利部與內政部自110年啓動「緊急醫療救護智能平臺-救急救難一站通計劃」,由救護人員即時回傳病人生理數值資料,讓醫療團隊及早擬定醫療計劃,搶救生命零時差。衛福部今舉辦成果展示會,由全國首家示範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展示運作方式與效益,並邀請全國醫院觀摩平臺成果。

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重大創傷都是「需要和時間賽跑」的疾病,目前該平臺已完成OHCA、重大創傷的「到院前救護紀錄表」與「到院後醫療資訊系統」資料整合。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過去消防端和醫療端得靠打電話、無線電聯繫,預警功能不足,現在透過資料交換及串接,可減少人工的負荷。

北醫附醫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侯甚光指出,救護現場提供精準有效的資訊,往往是病人得到最適當治療的關鍵因素之一;據110年統計,北醫附醫OHCA病人恢復自發性循環(ROSC)比率爲35%,高於全國醫學中心的31%、全國醫院21%,未來如何將緊急醫療救護智能平臺推行到全國醫院,是需要持續努力的目標。

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說,緊急救護就像跑馬拉松,一棒接着一棒,雖然急診和消防已經培養很好的默契,實務上運作順暢,但資訊上有很多斷點,這個計劃有助於解決這個痛點,希望未來能推行至全國各醫院,救治病人會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