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文化幣漏洞多 無助藝文反添亂

新冠疫情重創藝文產業,爲振興產業,文化部四年,狂灑六十億元,先後推出「藝FUN券」,疫後轉型爲「文化成年禮金」,今年更常態化,並擴大年齡層,從十六歲到廿二歲高中生、大專青年皆具領用資格,然而無論是藝FUN券、文化成年禮金,屢屢傳出濫用、亂用、收購、轉賣等亂象,至於是否真的扶植到藝文產業,就連業者自己都說不準,藝FUN券猶如放水流,文化幣成了大撒幣,而青年一生花完七次文化幣,恐也就沒了後續。

文化部參考歐洲經驗,去年推出文化成年禮金政策,聲稱盼藉此開啓年輕人的文化體驗,培養長期的藝文消費習慣。據去年統計,使用文化幣消費抵用之冠是書店及出版業,約二點六億元,佔整體的百分之四十八點三,表演藝術及文化體驗約八千九百萬元,佔整體百分之十六點三居次,第三名爲電影院的六千一百萬元,佔百分之十一點一。

只是如今從各種文化幣的消費亂象看來,在書店消費的,恐怕不一定是書,也許是拍立得、香氛蠟燭,又或是教科書、參考書,網路上更充斥不少炫耀「攻略文」,教大家怎麼樣用文化幣買非文化類商品,對比文化幣初衷,實在諷刺。

實際上,早在文化部於二○二○年推出藝FUN券時,民衆利用藝FUN券購買非藝文類商品情事就時有所聞,至今五年過去,濫用、亂用情況依舊存在,顯然文化部對於防弊未做任何改進。

也有年輕人拿到文化幣,就開心分享,拿去買價格相隔昂貴的演唱會票券,換句話說,文化幣雖實質補貼了年青人荷包,但真能進一步拓展文化體驗機會嗎?

資本是藝文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養分,但壯大文化內涵、培養民衆文化素養,不只單靠撒錢。文化成年禮金兩年來豪撒卅億,不單撒出文化幣亂象,更凸顯了當前社會的弊病,政府似乎認爲,無論是布建社會福利、促進勞動就業,抑或紮根藝術文化,只要砸錢,就能解決根本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