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揭日本櫻花暗黑史 曾被當作「進軍之櫻」一度避談

▲經常到日本賞櫻的遊客,或許不少人能夠一眼看出品種,卻不一定了解關於「櫻花」的冷知識。(圖/記者文萱攝)

記者洪菱鞠/臺北報導

對於外國遊客來說,不少人以爲「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事實上,日本並沒有明文規定國花,櫻花只能說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花種而已。櫻花滿開綻放雖然美麗,但日本史學者胡煒權在其著作《解開天皇秘密的70個問題》卻提到,櫻花不僅有過一段暗黑史,還一度成爲避談的花種。

以下精選摘文摘自《解開天皇秘密的70個問題》,時報出版授權提供

櫻花與菊紋的迷思日本王室使用菊紋(另外還有五七桐),這個紋章也用在日本國民護照上,宛如日本人的標緻菊花是象徵天皇的花紋,而依現行日本憲法,天皇是日本與日本國民的象徵,然而憲法又標榜天皇與國政分家,因此我們只能勉強地說:菊花在意識形態上算是「準國花」,但恐難成爲國花。二戰前的日本標榜天皇至上的「皇國思想」,爲什麼沒有將菊花定爲國花呢?道理很簡單,上文提到「菊紋」是天皇家的紋章,在明治維新後,爲了最大限度提升天皇的權威,爲發動政變打倒幕府政府正名,於是明治政府開始嚴格管制菊紋的使用,一開始限制平民百姓,到後來連皇族、華族也受到限制。

菊紋成爲了至高無上、天皇才能使用的特別花紋,在「國家因爲有天皇而存在」的意識形態下,自然不能將菊花定爲國花。再說,由於菊紋是天皇家的獨家紋章,與國家層面是兩回事,明治維新時期的官方活動爲免犯忌,不會大量張貼菊紋。順帶一提,當年新政府奪權後,派遣軍隊打倒東日本各地的舊幕府軍,當時動用的御旗其實是「日月之御旗」,而不是「菊紋旗」。近年漫畫改編的電影《浪客劍心》/《神劍闖江湖》第一部開頭,便錯誤地將「御之錦旗」描繪成「菊紋」,與「日月之御旗」混爲一談了。

總之,菊紋在日本政治與文化上具有特殊性質,直至軍國主義、皇國思想日漸遠去,繼續保持着曖昧的特別意義。菊花則降格成爲普通的花種,在日本國民心目中,地位已難與櫻花相比。

▲浪漫粉嫩的櫻花,背後竟藏着一段黑歷史。(圖/記者賴文萱攝)

櫻花的暗黑史雖然櫻花已經成爲日本國民的「愛花」,但回首往昔,櫻花也曾經有過灰暗的過去。明治維新後,先後打敗沙俄帝國和清帝國,愛國情緒到達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日本一躍成爲亞洲第一帝國主義強國,激化了擴張的決心。正所謂「貪勝不知輸」,日本政府開始謀劃進一步奪取在中國的權益,同時強化國民的愛國心教育,其中一個重要的「教材」便是櫻花。

日本人對櫻花的鐘愛,歷史悠久,論近來說,從江戶末期的國學大師本居宣長,到明治初年的文學,讚賞櫻花的文章多如星宿。而明治天皇爲了與外國政要拉近距離所開設的「御觀花會」(模仿西歐國家宮廷宴遊會),便以櫻花爲主題,即後來的「觀櫻會」。教育普及後所編寫的國民中小學課本,也必然提到櫻花。不過,在日俄、日清戰爭前,對櫻花的描述只停留在「名花」、「日本的花中之王」,還沒有特別將櫻花與國民的愛國教育連成一線。

櫻花以外,梅花及鬆也是能代表日本的名花名木。但日俄、日清戰爭後,大量以櫻花爲題軍歌,以及與靖國思想有關的文章,在軍部主導下大量出現。櫻花盛開後悲美地凋謝,被政府利用做爲國民「忠君愛國」的理想形態。例如,明治晚期的一首陸軍軍歌《步兵的本領》,便有以下句子:「既生爲大和男子,當化身爲散兵戰中之花凋落。」這個「散兵戰中之花」的花,當然就是櫻花了。到了二戰前夕,一九三三年改版的《小學國語讀本》裡,加入了以下句子:「開花了,開花了,櫻花開花了!前進吧,前進吧,兵隊前進吧。」

櫻花盛開與軍隊前進(發動戰爭)緊密結合。這種利用櫻花以及象徵國民意識的「大和魂」教育和國家宣傳,在一九三七年與中國等國正式開戰後越趨強烈,與「皇國精神」、「爲君捨命」的軍隊思想,一起成爲戰時日本人的精神支柱和唯一被認可的價值觀,甚至是協助日本在亞洲發動侵略戰爭的標籤。軍中、國內倡議在佔領地廣種櫻花,即「進軍之櫻」,做爲「建設大東亞共榮」的重要任務之一。

愛思哀愁交纏的「國之華」隨着日本戰敗,日本各地大量栽種的「國之華」櫻花,在美軍空襲中被大量燒燬。敗戰後的櫻花做爲軍國主義的象徵之一,一度成爲避談的花種,急求與軍國主義劃清界線的日本人也不在少數。然而,自古以來對櫻花的鐘愛,以及維新以來耳濡目染的感覺,使得櫻花對大部分日本人來說仍有無可抗拒的魅力,就連佔領日本的美軍也無意將櫻花趕盡殺絕。戰爭完全結束後,日本國內在美軍主導下實行新憲法,宣佈與軍國主義「分手」,一時被壓抑的「櫻花愛」也陸續復甦。

十九世紀五、六○年代,以大阪、東京爲首,重新種植櫻花的運動在日本各地進行,配合一九六四年舉辦東京奧運,政府更加積極推動,着手重建國民的國家認同感,洗刷敗戰的污點,也藉櫻花做爲推廣日本旅遊的法寶。這些措施維持到現在,藉助櫻花,增強「軟實力」和文化輸出。櫻花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重新回到頂點,甚至超越戰前,成爲直接、純粹的「國之華」。

▲胡煒權在書中透過多方角度,帶領讀者深入瞭解與日本天皇相關的歷史故事。(圖/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