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從製造大國變製造強國 柳暗花明可期待

文.馮泉富

中國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弱的股市之一,但上證指數已在2700點附近嘗試築底,雙底型態略具雛形人民幣於中國兩會召開期間也尚稱穩定,讓多方的火苗有醞釀的機會。

現階段全球景氣復甦力道不強,中國身爲全球最大的貿易國,想完全依賴出口帶動經濟已不可行,股市各板塊的結構調整也將持續,反映在股價指數當然暫時無法邁出大步。目前環境比較有利的就是全球資金面寬鬆,只因中國市場開放度仍低(以市值規模而言),資金滿溢的傳遞效果大打折扣而已。

還債高峰期 非資金外逃

就資金流動的角度來觀察,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二月底的外匯儲備爲3.2023兆美元,比一月底下滑285.72億美元,連續四個月下滑,但比一月份的環比降低九九四億美元明顯收腳,使得資本外流與外儲下滑的市場壓力將逐漸減緩。外匯儲備降低也不盡然是俗稱的「資金外逃」,也有一部分是企業爲了控制匯率風險,提前償還美元外債所致,這不是壞事。

根據國際結算銀行BIS指出,中國資本的大量流出主要是兩股力道所致,一是投資人大舉出售中國資產,二是中國企業償還外債,而報告中認爲後者的效應是比較強的,離岸人民幣存款減少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例如,BIS的資料顯示,2015年第三季中國的資金淨流出就高達1750億美元,其中只有120億美元是中國央行外匯存底的外流,多數流出的資產都是來自私有部門。而私部門流出的1630億美元當中,人民幣存款的減少就高達八百億,中國企業償還外債則有340億美元,非外界所想的「投資人大舉撤出」。

中國鬆綁QFII 有利資本市場長線發展

匯率逐步穩定,外匯流失速度降低,資金面接下來就看有沒有進一步能激勵市場的措施。先前在二月四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出臺了關於「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對單一機構投資者(QFII/RQFII)的投資額度放寬到無上限,鼓勵境外機構加碼投資中國的用心不言可喻。

接着農曆年前,二月二十四日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更加碼開放在中國境外依法註冊成立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資產管理機構等中長期機構投資者,均可投資銀行債券市場,且不設投資額度上限。

QFII/RQFII外匯管理新規,對提振海外投資人信心將有關鍵性的作用。例如,取消同一機構額度獲批後,一年內不得再次提出額度追加申請;開放式基金帳戶間及其他帳戶間之額度可自行調度使用,而不需事先申請覈准或事後備案;投資額度採餘額管理,即便是匯出本金,額度也不會被立即註銷,在批覆額度內可按日多次匯出入,僅須每年檢討額度使用情形。

市場擔憂的籌碼不利因素可能暫緩

以上所列舉,皆大幅提升了QFII/RQFII額度使用的靈活性以及資金調度的彈性,十分有利於大型的被動式基金。另一方面,也添加了MSCI在今年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之有利條件。

日前中國人大會議開議,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推進股票、債券市場改革法治化建設,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適時啓動深港通,但未直接提及有關IPO註冊制問題。據前中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IPO註冊制沒列入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意味着「註冊制實施要緩一緩」,推出時機仍需斟酌,需要重新考量。

總而言之,未提及註冊制改革,說明條件可能尚不具備,或者是細則尚未研擬完成。即使未來實施,應該也會有約束管理的配套措施,不會如市場所想「來者不拒,氾濫成災」,在交易板塊上也必有區隔

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公佈,「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將支持十八個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包括「十二五」期間力推的新能源汽車等六大產業,以及最新出爐的先進半導體等十二大產業,這些產業將成爲大陸未來五年最炙手可熱的領域,計劃中亦希望2020年GDP超越人民幣92.7兆,人均勞動生產率達人民幣十二萬元,平均GDP成長率力保6.5%,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選股策略 仍不離十三五戰略計劃內容

「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綱要第二十三章「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指示,將拓展新興產業增長空間,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中國GDP總值比重達到15%。筆者試算了一下,15%代表着13.5兆人民幣的規模(以2020○年GDP估值計算)。十三五規劃提出新的十二項新興產業爲:先進半導體、機器人、增材製造、智能系統、新一代航空裝備、空間技術綜合服務系統、智能交通、精準醫療、高效儲能分佈式能源系統、智能材料、高效節能環保、虛擬現實(即虛擬實境,VR)與互動影視等。

中國近年大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的升級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而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目標是在2025年將中國從「製造大國」蛻變爲「製造強國」,十三五期間就成爲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未來五年,將深度實施「中國製造2025」,以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爲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製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事實上,這與臺灣推動的工業4.0高度重疊。在投資板塊上,智能製造相關族羣將是長線投資的市場焦點,可能買貴但不會買錯。值此陸股仍處築底階段,搭配技術分析,不失爲逢低尋找切入點的好時機。其餘十三五計劃中的新興產業,族繁不及備載,未來將陸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