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風險與報酬

文/洪寶山

今天有個同仁問我:「股票操作,追價買跟下跌買,那個比較好?」該怎麼說呢,我回答:「其實都好,前提是不管是上漲趨勢或是下跌趨勢,都要做好資金控管;要確保自己有能力套牢四成或以上,還有能力進場逢低再買進兩次同樣金額,那麼,追漲或買跌都可以。如果不能,那麼還是買跌好一點。」

先確立並固定個人操作風格

同仁接着問:「買跌,如果遇到下跌趨勢,買在半山腰,可能會因爲恐懼而賣在底部區。」當然,就算是臺積電也不可能天天漲,但業績是股價最好的保證,時間拉長,還原權值可以發現,不單單是臺積電,就連聯電經過二十年後,還原權值也是創歷史新高。

因此投資人要確定並固定操作風格,短線頻繁或高槓杆操作者,因爲追求高於大盤指數報酬率,承受的風險較大,而且可能有斷頭風險,自然是要執行停損,以高勝率立足市場。但如果是價值投資或長線操作者,採取定期定額業績股的方式,拉長時間來看,已經普遍用在基金投資,是個合理報酬的贏家策略。

外資開春以來買低賣高操作

釐清了投資方法後,再來看看農曆春節之後的股市的變化,有助於穩定操作信心。二月十七日臺股紅盤大漲559點,隨後半導體族羣演出一日反彈的戲碼,外資把半導體當作是提款機,大賣臺積電1172億元、聯電209億元、聯發科144億元,共佔總賣出金額的85.86%,那麼外資把錢拿去買了什麼呢?買超第一名是跌了一年的大立光,68億元,其次是報價上漲的友達、美債殖利率上揚的中信金、油價創新高的臺塑、缺貨櫃長榮等,很明顯的賣高買低操作,說明了一件事,就算是好股票如臺積電,漲多了也要有追高的風險意識

讀者一定心裡納悶,怎麼知道是漲多了?很簡單,利多不漲就是警訊,相信最近媒體充斥着半導體漲價訂單能見度高的利多,感覺應該滿好的,就是因爲這種覺得挺安全的感覺,所以纔會失去戒心而套牢。再說套在臺積電,相信大多數股民感覺是抱久了,還是會賺錢,總想着跌下來再買一些來攤平,以至於臺積電股東人數創歷史新高的八十四萬人,且較去年呈現倍數成長,這些都是漲多了的警訊。

每次資金轉移都有蛛絲馬跡

2021年開局,在疫苗大量接種,經濟復甦的預期,迎來的是大宗商品的上漲,布蘭特原油見到每桶71.38美元,倫敦銅漲到每噸9617美元,在強力寬鬆貨幣的背景下,見到原油、基本金屬,甚至農產品都在漲價,引起了市場對於美國向全球輸出通膨的疑慮,於是美國公債殖利率上揚,再加上拜登的1.9兆美元的二次紓困方案,利多美股。

「賣舊買新」成爲債市共識利空債市,正因黃金的走弱,保守資金涌向一年多沒漲的美元指數避險,三月八日美元指數已經站穩92點,加劇股市動盪,靜待三月十七日聯準會FOMC利率決策會議最新聲明,安撫市場情緒。

朋友來電問到:「怎麼過個年,股市就變了?突然間,好多新議題冒出來,訊息量太大跟不上節奏,是不是做股票一定得跟着新聞走?」說穿了,其實都有蛛絲馬跡的,不會是無厘頭的暴走,每次引發資金轉移,大多是藉着財報公佈與央行例會的更新,進行調整。

半導體族羣爲何叫好不叫座

這次在高盛喊出大宗商品進入超級週期,得到市場的認同,於是外資逢高賣出高位的半導體股,規避風險,逢低吸納塑化、鋼鐵、金融等。而處在高位的半導體不僅漲價,而且晶圓代工的產能用競標方式,只能說好到不行,那爲何叫好不叫座呢?

因爲去年聖誕節前後,海運缺貨櫃、缺工缺船,造成廠商擔心無法準時交貨,根據過去經驗,多多少少都有重複下單,甚至直接下單到今年第二季,因此今年下半年旺季能不能更旺,就得看六月底的庫存情況,這個議題在四月的財報法說會上如果能夠釐清,那麼半導體下半年隨着iPhone 13上市,多頭還可以再做一波翻倍行情。

但如果爲了小利,而積極在加權指數16000點附近動用半導體族羣,打亂籌碼,那麼就因小失大了。投資股票就好像行軍作戰,必須要先設定潛在獲利報酬率,經過評估,報酬大於風險,那就是一筆好投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1072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