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洪寶山:改革創新

文/洪寶山

三中全會剛閉幕,開會期間,都會預期會後會有怎樣的改革計劃,但,在近五千字的全會公報中,出現五十九次的「改革」、四十四次「制度」、三十七次「發展」、二十八次「社會主義」,只有提到「財務」一次,卻沒有指出明確的具體方針

不過,從這些字眼的出現頻率,就能解讀出三中全會後,習近平想要帶領中國經濟方向,改革勝於經濟成長。

中國很清楚,這幾年來很多人在唱衰中國,認爲中國將會泡沫化,他們當然也知道這些言論都不是無的放矢,中國的經濟成長過快,房價高漲,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這些都是存在的事實,不能否認也不容逃避。

不過,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海嘯、歐債風暴,殷鑑不遠,他們也很清楚,在追求成長的同時,也必須要避免重蹈覆轍。

中國的經濟成長將不會也不能步歐美後塵,這是習近平要做的。所以,結構改革是當務之急,卻不可能一夕間達成目標,而且改革充滿了複雜性與艱鉅性,有些方向的變革可能會推進緩慢。

其中,城鎮化部分,雖已是老生常談,卻也更堅決表達了中國城鎮化的決心,也能確定中國的經濟發展能達到「穩增長」,地產營建相關類股陸股臺股會後也有所表現。

倒是預期過高的金融板塊走跌,因爲看不到更開放的方向。

任何改革都要具備前瞻性,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不能走回頭路,中國走開放這一條路已經是回不去了,只能更開放,與世界更加接軌,營造更自由開放的投資環境,纔是全球投資人所樂見。

改革創新,從企業營運國家經營都一樣,臺灣產業發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頸,電子產品出口節節敗退,已不完全是張忠謀董事長所提匯率貶值就能解決的問題,必須真正提升產品競爭力

確定消費者要什麼再去研發產品,而不是有了什麼技術去開發產品,這個迷思一定要突破。產業轉型迫在眉睫,若不從國家主導做起,整合臺灣還有優勢資源,臺灣的未來真的岌岌可危。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690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掌握理財力 投資更順利!更多理財課程詳見www.moneyedu.org.tw】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