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居家照護 需要更多的選擇

文/林宗憲

邱先生是個退休公務員,幾年前因爲脊椎問題動手術,但復元狀況不佳,導致行動不便,生活也出現了障礙家中申請了外籍看護來幫忙照顧,原以爲可以減輕照顧負擔,不過等人來了之後,才發現跟預期有不小的落差。

原來,一般外籍看護並沒有受過照護訓練,許多事情得從頭學,像是邱先生因體型較爲魁梧,上下牀要幫忙他移位,並不是件簡單的事,看護常常沒做好而捱罵。此外,外籍看護原本因爲語言問題,溝通已經不太順暢了,加上邱先生有失智的情形家人若不在旁邊很容易出狀況。

護理師、物理職能治療師 評估建議 改善家庭設施

「優照護」是臺灣第一個居家照護的預約平臺,除了一般的照顧服務員,還有不同專業人員能協助居家的照護,平臺的照護支持總監蘇貞華就強調,許多人認爲請了看護,照顧家人的事就可以解決了,但病患身心狀況個個不同,常需要有更多專業照護上的協助。

蘇貞華建議,像外籍看護來了之後,其實可以先找護理師、職能治療師來家中,依照個別狀況指導看護照顧病人。像失智症,需要適當的互動與刺激,如何對應才能減少不愉快的情形?或是,要做些什麼活動與訓練,來減緩惡化的狀況?這些若有專業上的建議,對照護都有明顯的幫助。

「優照護」平臺上有案例顯示: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周老太太,原本定期會到醫院復健,但後來感染帶狀皰疹,一出門吹到風就疼痛異常,從此再也不去做復健。家人擔心病況惡化,在平臺上找了職能治療師柯維喬家裡,不但幫助周老太太在家復健,也指導家人協助她自主訓練,還爲她設計一套動作來改善狀況。

其次,很多人都忽略了家庭環境對病人的影響,尤其老人家容易因跌倒而發生憾事,「優照護」上的專業醫護人員,包括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都可以到家中評估與建議,幫助家庭改善設施,例如在浴室增添把手防止跌倒,採用適當的牀墊以減少褥瘡等等。

新興照護模式 藝術輔療師幫助找回自信與笑容

居家照護中,最常被忽略的是情緒心理上的需要。蘇貞華提到,一般的照護人員其實都有陪伴功能,適當的互動與傾訴,可以穩定照顧對象的情緒,但是像面對失智或失去親人的狀況時,可能需要特定的專業人員來幫忙,「優照護」上的藝術輔療師就是新興的照護模式。

「優照護」上的藝術輔療師康思雲,原本就有照護背景,經過進修並得到國際的輔療師認證,幫助許多銀髮族找回自信與笑容,甚至改善了他們與家人的關係。她透過指導照顧對象一些簡單的創作,不管是繪畫雕塑,把往日的美好回憶具體呈現出來,對走出喪親之痛,或是輕度失智都有明顯的改善。

「照顧」的積極意義 幫助長輩恢復自主或部分自主

蘇貞華語重心長地說,「照顧」並不是什麼都要幫對象弄得好好的,過度的協助反而會剝奪長輩恢復的可能。如果透過一些訓練及器材,讓長輩重新恢復自主(或部分自主),不但身體機能可得到改善,更因重拾自信,對心理上有莫大助益,平臺上的專業照護人員,也常到家中指導或訓練長者使用輔具(輔助器具),這正是「照顧」上的積極意義。

像「優照護」這樣的平臺,提供多樣化的照護選擇,就是希望擴大或延伸更多的面向,並提升照護對象的生活品質,而不是隻有「顧好」他們。許多人以爲「平臺」似乎只是個新潮作法,但改變了「照顧」的內涵與方式,讓大衆找到更合適的服務,纔是這個平臺的最大意義。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945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