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苗博雅:勞務關係釐清晰,外送好放心

文/洪寶山

喜歡使用美食外送APP嗎?無論是寒風刺骨,不想外出的天氣,或者趕報告到天昏地黑的深夜,不管何時何地,只要使用美食外送APP,就可以輕鬆獲得熱騰騰的美食!

這兩年臺灣美食外送平臺興起,生活也越來越方便,但是,近期多起外送員執勤時發生意外的消息,讓大衆關注到外送平臺與外送員之間的勞動保障是否合宜。臺北市議員苗博雅從新的會期開始,針對外送平臺管理規範進行一系列的問政質詢,如:外送員權益保障、消費食安爭議、外送員與用路人安全等議題。透過市政的質詢,以及各部機關與業主的輔導協商,苗博雅希望大家在追求快速便利的同時,也開始關注外送員的福利與保障。

智慧生活求便利 「懶人經濟」滿地開花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國內外食人口逐年增加,去年整體餐飲業營業額高達七七七五億元,比過去十年增長兩倍以上,外加行動裝置普及後,美食外送平臺APP的使用功能連帶影響消費者的飲食習慣

在過去,餐點外送服務大多是民衆以電話訂餐後再自行外帶、自取,或者委由餐廳直接外送,但現代人常因工作忙碌、工時長、周遭處於美食沙漠地帶,或者下班疲憊不想出門…等,都可能導致外出取餐的意願減少,外送平臺興起正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進而形成一股「懶人經濟」風潮。

二○一八年起,美食外送平臺使用量大幅提升大概可歸納幾項重點:餐廳選擇更加多樣化、省時便利、送餐速度快…等等,其中還有一個關鍵在於,外送平臺不定期的開放外送折扣優惠,讓民衆習慣平臺的便利性,進而對其產生黏着度。平臺同時必須面對終端消費者與特約商店的需求,對消費者而言,在意的無非是產品選擇多元、送餐服務速度與品質。

銷售市場來看,由於外送平臺的服務網絡傳統店家僱用的外送範圍更加廣泛,可以協助特約商店拓展曝光度與消費羣提升,市場需求由此可見。

此外,有別於傳統店家的外送員,平臺外送員生活工作型態自由、門檻低,對於生計較爲窘迫的民衆而言,短時間內可以創造最大效益,「這代表現階段的社會層面,有一羣人需要透過這類的工作方式改善經濟狀況」,苗博雅表示,曾經看過有帶着孩子接案的外送員,這顯示有部分民衆因爲育兒問題,較難尋求一般的正職工作。

對於經濟上有壓力,又無法從事正職工作的人而言,美食外送平臺的外送工作時間相對彈性,允許外送員使用零散的時間接案,報酬依據外送員的接單量決定,比領固定薪資更有效解決所需。然而,在此工作型態興起的背後,卻存在着許多風險隱憂。

承攬或僱傭 責任歸屬在哪裡

由於外送平臺的經營模式和傳統店家外送員的勞務模式有許多差異,導致店家、外送平臺、外送員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複雜,連帶影響消費爭議責任歸屬問題。

傳統店家外送員是由店家直接聘僱的勞工,譬如麥當勞或必勝客,外送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僱主都需要負連帶責任。相反地,外送平臺與外送員、店家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就更復雜。

依照勞動基準法的規定,由於僱傭、承攬及委任三種契約中,只有僱傭契約具備從屬性,依照最高法院〈一百零一年臺檢上字第一號民事判決〉,一般勞動契約會從寬認定,包含人格、經濟、組織三種從屬性,只要有部分從屬,即被認定爲從屬。

勞動部早前針對兩家知名外送平臺的勞檢調查提到,兩家平臺業者有三個共同點:第一,明文規定外送員若無法出勤,需要在二十四小時內回報公司;第二,穿着制式制服、攜帶具有品牌圖樣保溫箱;第三,具備組織從屬性。勞動部根據上述三點,認定兩家業者與旗下的外送員屬於僱傭關係,截至目前爲止,部分平臺業者仍聲稱雙方是屬於承攬關係,纔會有外送員與外送平臺到底是僱傭還是承攬的爭議。

「僱傭關係和承攬關係之間各自有一些特色,例如:排班限制、形象統一、競業禁止、指揮監督管理等規定,屬於僱傭契約。反之,所有平臺都是論件計酬,較接近承攬關係」,苗博雅進一步解釋,業者的相關規定中,有些屬於僱傭條件,有些是承攬條件,平臺通常會主張對公司有利的解釋,可是,站在勞動主管機關立場,是採取從屬性認定,因此,近期許多相關爭議,主管機關和僱主不一致,只能交由法院進行行政訴訟程序判定。

此外,承攬關係的最大關鍵點,還有外送員與平臺業者的責任歸屬問題,也就是說,無論外送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消費者爭議或者涉及食安問題,平臺有立場主張不爲其負責。舉例來說,在過去若是碰到食物中毒問題,無論是外送或自取,就是由店家負責。換作外送平臺的外送員,消費者需要自行與店家、外送員和平臺三方交涉,這無非是提高消費者的求償難度。

苗博雅建議,在這樣的案件中,平臺是主要透過外送獲利的最大受益方,應該負起解決爭議或問題的責任端,負責出面解決、協調在外送過程發生的消費爭議。

針對現階段外送平臺與外送員之間最大的爭議,苗博雅指出,並不在於透過法規限定美食外送平臺必須是僱傭關係或承攬關係,而是輔導平臺選擇符合該公司的商業模式,確立與外送員之間是屬於何種模式的契約,並且落實契約關係中的要件。主管機關只需要針對一種狀況去做處理,杜絕「假承攬真僱傭」不合理現況

速度換收入 隱形的風險

除了消費糾紛可能難解、平臺與外送員之間的連帶責任關係歸屬狀況外,以機車爲主要送餐工具的外送員也會面臨許多隱藏的危機。近期相關的交通事故層出不窮,平臺必須開始思考以下幾個成因:首先,平臺在外送員正式上線之前,是否確認外送員都熟悉道路安全管理規則;第二,平臺接單系統是否變相鼓勵外送員用比較危險的方式賺錢;第三,目前只有針對汽車核發職業駕駛執照,機車並沒有職業駕駛執照的規範;第四,上線的外送員,駕駛觀念參差不齊。

綜觀以上幾點,很難以單一的方式解決外送員的職業安全問題,「主管機關只能以輔導的方式,建立外送員更好的駕駛觀念,設法讓外送平臺改變接單規則與評分機制」,苗博雅認爲,許多消費者會因爲外送員遲到而給予差評,無形中加諸外送員送餐的時間壓力,事故發生的風險也會增加。如果業者可以修改評分機制,讓消費者不會因爲外送員非人爲因素遲到獲得差評,對於整體產業而言,會有正面的改善效果。

自由市場的前提下,任何人或企業都可以透過各種方式獲利,同時也需要合理的承擔外部成本,「我們支持企業創新,鼓勵自由發展獲利模式,但是因爲食安、道路安全或職業安全等問題所產生的外部成本,業者也要承擔相對應的責任」,苗博雅呼籲,不管是消費者、外送平臺或外送人員,都該建立正確的產業價值觀。「誰是獲利方?又是誰付出成本?」釐清之後,主管機關與業者針對該產業現有的負面效應進行討論,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透過現有的法規,促使業者提出相對應的措施,如此一來,無論民衆在整個環節中扮演何種角色,整體社會都會一起受益。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1006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