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缺」商機發燒炒翻天

物稀爲貴自古皆然,近期飆漲族羣多與市場短缺供不應求有關,而人口老化的缺工現象,催動人工智慧與自動化需求,勢將引爆下一波「缺」商機

文.高志

近期缺料、缺貨、缺產能題材持續發酵,吸引各方資金源源不斷的涌進相關概念股,孕育出盤面上多頭領攻新指標。在這「萬物皆缺」的年代,勞力市場也因全球老年化的發展趨勢,面臨缺工的問題,能夠替代人力的AI、機器人及工業4.0智慧工廠,也將會是此波「缺」商機的主要受惠者之一,進而成爲資金追逐的熱門焦點。

新應用帶動新需求 引爆「缺」商機

就「缺」商機的故事邏輯而言,基本上都跟新應用帶動新需求有關,偏偏市場產能擴充卻未跟上腳步,造成供應吃緊情況不斷惡化,甚至部分產品供需失衡將延續至2018年,產品報價也隨供需缺口擴大而逐步、逐季調升,增添市場對相關個股營運前景樂觀的想像空間,帶動股價隨產品報價向上節節攀升。

例如DRAM(標準型、利基型)之於南亞科(2408);NAND Flash(SSD)之於羣聯(8299)、威剛(3260)、創見(2451);NOR Flash之於旺宏(2377)、華邦電(2344);八吋、十二吋矽晶圓之於臺勝科(3532)、環球晶(6488)、合晶(6182)、嘉晶(3016),甚至連環球晶母公司中美晶(5483)、嘉晶母公司漢磊(3707)都跟着雨露均霑;鏡頭之於大立光(3008)、玉晶光(3406);金氧半場效電晶體(MOSFET)之於大中(6435)、尼克森(3317)、富鼎(8261)、捷敏-KY(6525)。

「缺」商機 成爲飆股票房保證

記憶體晶圓爲本刊持續看好的產業,即便短線族羣股價似乎已漲多,接下來恐將面臨乖離率過大後的修正風險,但因產業畢竟走的是一年以上的長多,短線股價震盪後仍將會重回原來的多頭軌跡,踏上挑戰前高之路。

根據半導體市場調查機構IC Insights最新預估,將今年全球晶片產值增幅上調二倍至一一%,主要就是因DRAM供需缺口擴大、報價走揚所致。

繼二月三星十八奈米DRAM出現瑕疵問題而召回後,美光臺中廠由二十五奈米轉進十七奈米也發生同樣情況,且目前良率也不到五成,不僅已要求客戶暫停認證程序,可能也需重新檢視設計及製程。受此影響,第二季DRAM價格漲幅應會超過原先預期,合約價可能調升15~20%。

IC Insights預估今年DRAM總需求將成長30%(按容量計),但供應商產能卻僅成長20%,缺口高達10%。對照去年,今年DRAM平均售價將上漲37%,NAND Flash也有22%的漲幅;DRAM銷售額則增加39%、NAND Flash也將增加25%,且隨着報價持續走揚,未來兩者都還有進一步上修的可能。

記憶體漲價風潮 掀起蝴蝶效應

由於在全球三大DRAM廠中,只剩SK海力士仍以二十奈米量產,成爲供貨最穩定的DRAM廠。威剛因擁有SK海力士貨源的火力支援,模組出貨量可望維持高檔,加上價格逐步走高,營運展望自然樂觀。

南亞科則因三星及美光面臨的良率問題,獲得系統廠或ODM/OEM廠的轉單(PC DRAM及伺服器DRAM),傳出前三季產能均已被預訂一空,可預期未來營運將可隨報價調升而同步走高。

在NAND Flash方面,今年廠商雖已全力搶進3D NAND,但良率仍無法有效提升,加上2D NAND產能持續受到擠壓,供給難以大幅增加。偏偏新款筆記型電腦加速導入固態硬碟(SSD),預估今年搭載率將從去年第四季的35~36%提升至四五%,又遇上蘋果及三星等手機廠大舉預訂NAND Flash產能,造成第一季NAND Flash供不應求,SSD合約價大漲10~16%。

另因全球晶圓供應吃緊,部份生產NOR Flash的晶圓廠轉進手機、網通電源管理及其他邏輯晶片等產品,擠壓原有市場產能,加上美光將出售NOR Flash部門專攻高階NAND Flash,進一步擴大NOR Flash供需失衡情況。

此外,電源管理及指紋辨識晶片自去年底開始塞爆八吋晶圓代工廠產能,進而排擠到MOSFET的晶圓代工產能,加上新一代PC VGA顯卡講求虛擬實境及4K高效能,將部分MOSFET獨立出來,造成PC端需求大增。智慧型手機應用也因新機種開始支援VR、AR、快充、無線充電及高速資料傳輸介面等新功能,爲達節能省電的效果,單一系統內建MOSFET數量明顯增加,未來市場供需缺口擴大將是必然的結果,目前已傳出第二季有望漲價,激勵族羣股價提前上演慶祝行情。

高齡化與少子黃金交叉 缺工問題日益嚴重

人口結構改變所衍生的高齡化與少子化現象,不只普遍存在於許多先進國家,臺灣也開始面臨相同問題。根據內政部所發佈最新的人口統計資料,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正式超越0~14歲的幼年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兩股趨勢已正式黃金交叉,不僅未來政府對醫療照護的負擔將隨之增加,也將讓勞動力出現供需缺口,製造業及服務業恐現嚴重缺工問題。

勞工處市場調查發現,就業市場出現人才荒、工人難找,即使釋出可受勞動基準法保障的正式職缺,還是不容易找到適當的人才。

由於部分年輕人排斥傳產的工作環境,不願意投入從基層學起的勞動市場,造成資方找不到工人、勞方失業待業的供需失衡結果。一例一休上路後,勞方減少工薪、資方需補替代人力,更讓缺工現象日益明顯,進而提高市場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度。

面對勞工短缺的發展趨勢,全球企業主也已積極尋找合情、合理,且具成本效益的人力運用替代解決方案。在製造業,廠商陸續導入自動化系統、機械手臂等裝置,以因應人力短少且成本上揚所帶來的衝擊。另因人力成本的增加,也造就了一股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動能。

服務型機器人、AI 「缺」商機受惠者

根據MIC預估,全球服務型機器人銷售量將從2015年的547萬臺成長至2021年的1650萬臺,年複合成長率達20%。

以銷售量市佔率來看,目前以北美業者44%居冠,亞洲則以40%居次。

服務型機器人可分爲個人/家用及專業用,前者佔總銷售量99%,後者僅佔1%。

但專業用的銷售額卻高達68%,當中以醫療類爲大宗,平均單價也最高,佔比達32%,其次則是物流類的46%。

因應全球少子化趨勢,照護人力未來將愈來愈缺乏,導致有更多高齡、殘疾的輔助需求將需要仰賴機器人,此趨勢將會帶動輪椅、個人輔具、穿戴式機器人的外骨骼,甚至手術、復健等專業醫療的多元商機。(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867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