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重振市場信心

文/洪寶山(理財週刊發行人)

投資市場紛紛擾擾,利多利空因素夾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月二十一日公佈幾項利空,包括全球經濟增長正在失去動力企業財報獲利增長放緩,以及美國政府持續關門、美方向加拿大申請引渡華爲財務長孟晚舟等,讓一月二十二日美股道瓊大跌三○一.八七點,連帶影響臺股一月二十三日失守九九○○,收在九八四六點,總成交金額僅六五二.五四億元。

如何重振市場信心,必須多方着手。臺灣金融業最高主管機關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上任後,深知擔負重責大任,既要協助金融業發展創新科技,又要以金融資金支援實體產業發展,兼顧金融市場的安定與安全。

臺股成交量低,如何吸引資金投入?顧立雄曾說過,壽險業仍有極大加碼臺股的法定空間臺灣人愛買保險,二○一七年商業壽險(人壽保險年金險)投保率二四六.○四%,等於每個人手上都有兩張以上保單,壽險業者收了保戶這麼多錢,放到哪去呢?當然是放在更能賺錢的地方利率必須高於他要付給保戶的利率,因此,在國內低利率環境下,資金外流就成了必然現象

根據統計,國內保險業有二十兆元資產,有高達七成是投資海外。但因爲近兩年匯率震盪劇烈,避險成本比以往高出許多,根據金管會統計,臺灣壽險公司去年前十一月匯兌成本就高達二○○八億,創歷史新高紀錄

高獲利伴隨高風險,壽險業者曾呼籲政府要放手讓資金投資海外,賺取較高利息。言猶在耳,去年底卻傳出壽險業匯損逾兩千億的大黑洞。相對於國外壽險業,臺灣壽險業投資海外比率高居全球第一,投資臺股比例卻不高。

臺灣資本市場近年成交量一直低迷,內資對臺股沒信心應該是癥結,連政府基金委外代操都只是短線思維,去年高檔出脫被動元件矽晶圓還大剌剌宣傳績效,如此打擊市場信心的作爲,如何能讓壽險資金放心留在臺灣投資?

振興與健全資本市場,不是隻拚站穩萬點榮景,也不要帶頭賺價差,而是應大力推廣長期投資,賺股息迎成長賺趨勢財。這樣才能與金管會要壽險業多投資臺股的政策相呼應,也才能重振國人對臺灣資本市場的信心,有信心,市場纔會旺,大家才能賺到錢。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961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