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辭職找到「蛋蛋的快樂」 陽臺養雞4年生出922顆蛋
飼料自七月起每公斤調漲0.4元,連帶使得雞蛋價格蠢蠢欲動。新竹有位「理工男」沈志軒,2018年起在自家陽臺養雞,還取名爲「餘雞」。爲了紀錄養雞的過程,沈致軒特地製作每顆雞蛋的產銷履歷,並創立臉書粉絲專頁「雞本設計」分享養雞經過,甚至擴大到新竹六燃大煙囪建立「保溫雞舍」,四年來,「餘姬」已經產下922顆蛋。目前,他的永續生活實驗仍持續進行中。
工業設計背景出身的沈致軒,研究所畢業後進入設計顧問公司工作,每天加班趕工的日子,很快就把社會新鮮人的熱情給掏空。這種毫無品質的生活,讓他無法說服自己再做出令人滿意的作品,沈致軒不斷地思考,「什麼纔是我想要的生活?」
2018年突如其來的一張教召令,讓沈致軒得到喘息的機會,他利用這五天的空檔爲自己充電,思考人生的下一步。他在軍營裡閱讀特別準備的書籍,接觸到樸門永續設計的概念,書中提到可以回收家庭廚餘,又能生蛋的雞,是追求永續生活的好夥伴。於是,養雞的念頭遂在沈致軒心中萌芽,他開始思考,如何把鄉下養雞的場景重現在都市。
▲「雞本設計」創辦人沈致軒帶着他的學伴餘姬推廣都市養雞運動。(圖/記者沈君帆攝)
教召結束沒多久,沈致軒的公寓就迎來一位「嬌客」,一隻剛出生的小雞。沈致軒把她當作學習永續生活的「學伴」,還爲她取了一個名字「除餘姬」,目的是希望她可以除掉家裡的廚餘。用「姬」而不是「雞」,沈志軒說,「因爲我把她當做是小公主一樣在對待。」他解釋,雖然除餘姬吃的是廚餘,但不是像餿水那樣噁心的東西,而是用吃不完的堅果、西洋梨與生菜等有營養的食材餵食。
沈致軒用「以雞爲本」的設計理念爲餘姬量身打造雞舍,只要餘姬有任何不滿意的地方就立刻改善,他也逐漸將生活重心轉移到餘姬身上,早上打開雞舍時,會跟餘姬說早安。甚至準備餐點的時候,偶而還會先擺盤再上菜,就這樣過了半年,餘姬在陽臺雞舍產下第一顆蛋。
▲餘姬提供充足的雞蛋給沈致軒食用。(圖/記者樑建裕攝)
每天早上起牀,沈致軒就到陽臺撿拾餘姬生的蛋製作做早餐。從平凡的上班族變成雞蛋富翁,沈致軒的生活也開始接近永續循環,他發現這纔是自己想要的。於是,沈致軒決定帶着他的「公主」來場冒險—辭去工作專心養雞。
辭職後,沈致軒靠着存款與接案的方式維持日常開銷,一開始有些辛苦,但也有多餘的時間整理過去嘗試的經驗,運用自己的專長設計出「雞本設計指南」這套工具書。他把這套教具上傳到「雞本設計」粉絲團,期盼能降低都市養雞的門檻,讓更多人蔘與進來。
▲沈致軒在新竹六燃保溫雞舍爲民衆說明社區養雞的可行性。(圖/記者樑建裕攝)
幸運的是,沈致軒就讀研究所時期的老師,邀請他進駐燃料廠的大煙囪廠房基地,重現過去眷村的養雞場景。「剛好可以實驗我的社區養雞模式。」沈致軒利用這個機會招募社區有興趣的志工,一起打造一座名爲「保溫雞舍」的公共養雞空間。透過共養的方式,讓閒置的古蹟與社區居民重新連結起來。「
很多老人家看到我在這裡養雞,都會想起以前在農村生活的歲月。小朋友覺得餵雞很有趣,也會想跟着爸爸媽媽過來。」 除了情感的聯繫外,沈致軒也跟附近的餐廳串連起來。回收餐館裡面母雞能吃的剩食,再經過志工們的揀選,精心調配出餵養母雞的餐點。同時,雞生的蛋除了回饋社區,也會免費提供給店家,達成一種永續循環的經濟模式。沈致軒說「這就是我理想中的都市養雞。」
▲沈致軒將餘姬回春後產下的第922顆雞蛋拍照紀錄。(圖/記者樑建裕攝)
▲沈致軒帶着餘姬與她的雞學妹們共同創造循環不息的社區養雞模式。(圖/記者沈君帆攝)
完整故事請看:理工男與除餘姬 陽臺雞舍體驗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