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湖南大學保安在橄欖核上雕刻學校建築

古有巧匠能以徑寸之木,爲宮室、器物,以至鳥獸木石。而今,湖南大學保衛隊伍中有一位普通老師,在工作閒暇時卻能將古色古香湖大建築雕刻方寸大小的橄欖核之上,亦能以嶽麓山朽木之根創作意境雋永的根雕作品,令人賞心悅目。他雕琢着光陰,雕琢着傳統

核雕:湖南大學老圖書館

方寸間:指尖上的雕刻

“一棟棟老建築蘊藏着歲月的美,也無聲地書寫着湖大的歷史。我想用核雕的方式把它們鐫刻下來。”第一次見到李少軍是在學校保衛處的辦公室。他雕刻的“核雕上的湖大”系列作品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在直徑兩釐米左右的橄欖核上,湖南大學科學館(今校辦公樓)、大禮堂、老圖書館(上世紀50年代重建)、嶽麓書院校門(江邊)等校園建築,微縮於方寸之間,線條錯落有致,彷彿有一種安靜力量。那羅馬式拱券造型、中國傳統坡屋頂設計,那飛檐的角度、屋脊的走向……李少軍雕刻出了建築美學的張力,也訴說着他與千年學府的故事。

核雕:大禮堂

白天上班比較忙,李少軍總是利用中午休息或是晚上在家的時間開始他的創作。爲了將湖大建築更生動地呈現在覈雕作品中,李少軍在網上查閱了大量關於湖大早期建築羣的歷史資料,並下載了有代表性的老建築圖片。待構思好作品意境後,他又精選橄欖核,仔細打磨,畫出草圖,真正投入雕刻,平均要十天左右才能完成一件湖大老建築的核雕創作。

李少軍說,核雕是傳統藝術,乃天地間另一種筆墨,如同書法寫作,心中有物才能下刀如神。他把心中的湖大通過指尖上的雕刻呈現出來。

核雕:湖南大學校碑

核舟”記:寫實與寫意的融合

一刀、一琢中,時光安然,歲月靜好。那一個個普通的橄欖核、桃核樹根,在李少軍的手中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山水舟船的核雕擺件,彌勒、羅漢式樣的串珠,根雕造型的筆硯……構思精妙、工筆細作、飽滿靈動。

“別人做核雕重在寫實,我就喜歡寫實與寫意相融合,把遊人、波濤、高山、瀑布、祥雲野鶴等合而爲一,怡然自得。”李少軍打開他的文玩盒,小心翼翼地取出新近完成的一枚“核舟”給記者品玩

端詳這條用橄欖核雕刻而成的小船,長而窄,色澤明麗,由船身和下面的波浪兩部分組成。船頭到船尾不到三釐米長,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船篷覆蓋着它,雕刻線條十分細膩。小船開啓四扇雕有花紋的小窗,透過窗戶可見小船裡的四位遊人矯首昂視,神態怡然。

核雕:嶽麓書院

“爲了雕這個窗戶,我做壞了十幾個了。做好後安裝上去也費了不少功夫,窗戶的中軸必須插進槽中,完全吻合纔可以。”爲了做核雕,李少軍還專門自制了一套工具,是由縫衣針磨製而成。有時爲了便於雕刻人物神情,一根針他要磨上十幾天。

午日的陽光靜靜地流淌着,李少軍手握刻刀,再次打磨着這枚“核舟”,並用小毛刷輕掃着舟身些許的塵屑,好像一位丹青高手正在忘情地描摹大自然的美好。

“歲月”長:此心安處是吾家

說起雕刻的興趣與校園保衛工作,這原本是不搭界的。然而,在李少軍看來,二者都需要安靜的力量,需要守住本心。此心安處是吾家,這種跨界的“碰撞”給他的生活和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保衛工作之餘,我喜歡爬山。有不少根雕作品,就是我從嶽麓山上‘撿’來的。”李少軍說,核雕是方寸之間的雕刻,而根雕則以樹根的自生形態爲本進行藝術加工,材料十分講究。每次下大雨,山上有樹被衝倒,他總能“撿”到適合根雕的“寶貝”。“一件根雕的製作往往需要一年半載。”他說,找到合適的樹根,還要經過三個月的浸泡,四個月的蔭幹,最後才能根據樹根的紋理進行創作。

核雕:科學館

在李少軍的根雕小型儲藏室,記者看到了他很喜歡的一件作品“烏騅馬”。“我給它起名叫‘憶英雄’,源自辛棄疾的那句‘至今草木憶英雄’。這匹馬還在等着主人,準備征戰沙場。”李少軍屬馬,他喜歡那種英雄氣概與大丈夫情懷。從部隊復員來湖大後,他漸漸把這份情懷與熱忱雕刻在自己的作品裡,更寄託在保衛處的日常工作中。

多年的同事對李少軍的雕刻作品也是愛不釋手。“因爲這些作品裡寄託了我們保衛人對湖大的情懷啊。”一位同事特別向記者推薦了名叫“歲月”的一件根雕作品。這件根雕呈羊頭扁平狀,從正面看,像是一隻瘦骨嶙峋的老羊,有長長的鬍子,寫盡滄桑;從反面看,像是一隻剛剛換齒的幼羊,還淘氣地吐着舌頭。

“青春與古老共同寫就了‘歲月’。”李少軍說,這件名叫“歲月”的根雕就好像古老而年輕的千年學府,既有着嶽麓書院絃歌不絕的歷史積澱,又因爲有一代代湖大人的傳承而煥發出勃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