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山倡議」:唯有與環境共生才走的久

花蓮新社沿海珊瑚慣性農法耕作,有白化趨勢,但在農改場與有關單位輔導轉型有機栽種後,地區生態多樣性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海洋也逐漸恢復生機。(道綺傳播有限公司提供/王昱凱花蓮傳真)

「推動裡山倡議以促進生物多樣性及增進人類福祉國際研討會17日花蓮農業改良場舉行,邀請多國學者前來,針對人類與自然共存共榮議題,提出想法與見解,促進生態復甦的同時,確保人類生活品質與所需。(王昱凱攝)

花蓮爲全臺生態農業推行最好地區之一,農改場與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等單位合作,於17日舉行「推動裡山倡議以促進生物多樣性及增進人類福祉」國際研討會。農改場長杜麗華也以花蓮新社轉型有機農業例子,轉型後鄰近沿海的珊瑚白化狀況降低,農民收益提高,屢屢驗證文明自然可以和諧相處的方式

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主任林國慶提到,裡山倡議最早於2010年於日本名古屋被提出,關注人與自然的互動與共生,唯有在豐富生態當中,人類纔可能長存。「裡山」一詞即爲日文中,淺山與聚落交匯處,是文明和自然拉扯之地。

杜麗華表示,以往過於強調生態、忽略文明,此次會議以「人類福祉」爲題,帶出共生共榮重要,在溫飽之餘與自然達成友善的相互活動,杜舉出新社爲例,當地靠海,是農、漁業並作地區,但梯田用藥多流入海中,使珊瑚逐漸白化,漁業也大受打擊。

居民潘銀華表示,自己身兼農、漁夫,10年前意外在海邊發現全白珊瑚,越靠岸邊越多,還以爲是新品種,後來才知道誤會大了,是逐漸的白化珊瑚。常棲息於周邊的龍蝦魚類減少,影響漁民收入。

杜麗華說,新社在農改場與有關單位協助下,改爲有機種植,附加價值提高,甚至導入生態旅遊等相關產業,居民收益大增,白化珊瑚情況也變少,海岸漸漸恢復生機,未來也將持續擴大輔導農、漁友,將裡山精神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