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

歷史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

【新階段新理念新徵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淺黃色的精裝封面上,典雅的宋體字福建文獻集成初編”十分醒目,右上角的“八閩文庫”篆刻印章古樸大氣。翻閱其間,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2020年12月2日,《八閩文庫》全媒體出版工程首批成果《福建文獻集成》初編200冊在福州隆重發布。《八閩文庫》全媒體出版工程是由福建省宣傳部牽頭指導、海峽出版發行集團負責具體實施的福建省“十三五”規劃文化建設重大工程,於2019年3月正式啓動,對福建歷代文獻典籍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系統性調查、整理、出版,並通過全媒體技術,努力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十分關心地方歷史文獻整理出版工作,大力支持《八閩文獻叢刊》出版,爲我們做好歷史文獻的保存和傳承樹立了典範。”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邢善萍首發式上表示,《八閩文庫》第一輯正式面世,並向全球發行,將對傳承福建歷史文脈、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古籍文獻亟待搶救保護

福建,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美譽。

古代福建偏居東南一隅,經歷了東晉、中唐、南宋幾次大規模人口遷徙後,越來越融入華夏文明之中。

唐宋時期,特別是在“背海立國”的宋代,由於東南經濟的發達,海洋的地位凸顯,福建逐漸從被文明中心影響的邊緣地帶,成爲反向影響全國文明的重要區域

宋代,福建文化異軍突起,書院林立,科舉鼎盛,人文日新。

元代,福建海外貿易興盛,中外文化在此交匯融合。

明清時期,延續固有的文化傳統,福建學者文士在諸多領域卓有建樹

而近代以來,福建更是一直引領風氣之先。

福建歷史上不僅產生了大量承載思想文化精髓的文獻遺存,同時也是書籍的刊刻與流通中心之一。福建多山,林木蔥蘢,具備造紙與刻書的有利條件。學術文化的興盛,使得福建從宋代起,就成爲中國書籍出版的中心之一。

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說,以“建本”爲代表的閩刻圖書,刻印品種多,行銷範圍廣,在存世的宋元刻本中佔有較大比重。

《八閩文庫》編輯中心主任林彬認爲,建陽刻本自宋代流佈海外,對周邊地區尤其是日本、朝鮮、越南影響很大,多見翻刻,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歷史文化的繁榮,加上刻書業的發達,日積月累,福建文獻已然汗牛充棟。福建文獻的撰寫者中不僅有本地人,也有流寓或任職於閩中的外地人。

但由於歷史、自然、人爲等原因,千百年來,福建歷史文獻散佚甚多,有些已十分珍稀,亟待搶救與保護。

牢記囑託弘揚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八閩文庫》編纂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葛兆光認爲,加強對福建區域歷史文獻的蒐集、搶救和整理,是保存文明成果、傳承歷史文化的需要,也是實踐古爲今用、再造當代文明的需要。

“各界人士紛紛建言獻策,共同推動了《八閩文庫》全媒體出版工程的實施。”林彬介紹,2014年,按照福建省委宣傳部的統一部署,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確定了《啓動〈八閩文庫〉出版工程》的調研子課題;2015年福建省兩會期間,省政協主席會議將《啓動〈八閩文庫〉出版工程》列爲重點提案;2016年1月,《八閩文庫》列入福建省“十三五”規劃文化建設重大工程;2019年3月,《八閩文庫》全媒體出版工程正式啓動,進入編纂出版流程。

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八閩文庫》的編纂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獻集成”,計劃選擇與收錄唐代直到民國初年的各種閩人著述以及有關福建的文獻,共1000餘種,採取影印方式,以保存文獻原貌。第二部分是“要籍選刊”,精選130餘種最具代表性的閩人著述及相關文獻,以深度整理的方式點校出版,呈現歷代福建文獻中的精華。第三部分爲“專題彙編”,初步擬定20多類,除了文獻總目之外,還將包括碑傳集、宗教碑銘、官員奏摺、契約文書、科舉文獻、船政史料、名人尺牘、古地圖、通俗文學等。

搜訪遺珍傳承歷史文脈

作爲《八閩文庫》的基礎部分,《福建文獻集成》力求成爲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福建文獻集成》編輯部主任宋一明介紹,首次推出的初編200冊,薈萃了唐代至民國初福建區域文化中重要人物的著述和有關福建的文獻共217種,包括稿本76種,抄本88種,珍稀刻本52種,油印本1種,總頁數達10萬8千多頁。

“許多珍稀古籍不爲人知,甚至面臨消亡。我們特別注重對海內外公私所藏福建遺珍的搜訪和搶救性出版。”宋一明說,初編所收的稿本、抄本佔75%以上,大部分此前尚未公開刊佈。如明末鄭成功、鄭經父子能征善戰,也善於賦詩作文,收錄鄭氏父子詩文的《明延平二王遺集》,近300年間均僅以抄本流傳,傳播不廣,此次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抄本影印。又如清乾隆時期理學名家張甄陶的皇皇鉅著《正學堂五經通解》,今存稿本57冊,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嘉道年間福州鰲峰書院曾組織士子校訂全書,擬付刊行而未果,20世紀50年代歸入公藏,此次根據國家圖書館藏稿本首度影印出版,對於完善清代學術的系譜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相對於一般刻本而言,稿抄本更爲稀少,也愈來愈爲學界所重視。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吳格說:“除了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外,稿抄本出於前人手寫,其心血與精力已寄寓其中。面對不同時代、風格各異的前賢手澤,更能體會文獻中蘊藉的‘溫情’,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會更具‘同情’與‘敬意’。”

在具體文獻的編纂與編輯加工過程中,《八閩文庫》儘可能恢復因各種原因而編次錯亂的古籍原貌,並儘量對文獻殘帙進行配補。宋一明說:“爲揭示所收文獻的價值所在,我們按照葛兆光先生的建議,延請全國範圍內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分別爲這些文獻撰寫了解題,可對讀者和研究者的研讀有所助益。”

創新轉化助力文化強省

繼初編200冊的出版發行之後,《八閩文庫》“專題彙編”項目2021年又將啓動。“‘專題彙編’是《八閩文庫》出版工程的一個重大突破。”林彬表示,“專題彙編”體例獨特,擴大了文獻的外延,體現了近代以來學術視野的擴展,尤其關注新發現的史料,充分突出福建區域文化特色,將爲研究與理解福建文化,提供更爲多元、更爲立體的史料。

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特別讚賞《八閩文庫》的編纂方式和體例:“《八閩文庫》做得非常好,甚至是突破了文獻。專題彙編是真正的亮點,這是別人沒有的。像船政,誰會想到去做?這種專題文獻真的很棒。”

《福建民間契約文書》將收錄大量福建各地新發現的民間歷史文獻。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八閩文庫》編纂委員會委員、《福建民間契約文書》主編鄭振滿介紹,這些契約文書基本上都是世代相傳,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對鄉村社會微觀歷史的還原、明清時代山區經濟開發的研究,以及鄉村社會關係的再認識都具有重要意義”。

爲了讓廣大人民羣衆領略典籍之美,感受中華文化、八閩文化的深厚底蘊,《八閩文庫》出版工程的另一個突破就是實施全媒體出版,同步建設數據庫和新媒體傳播平臺數字平臺建設依託於紙質圖書內容,並進行深度數字化加工,計劃推出電子書、古籍數據庫、網站、手機應用軟件(App)等數字產品,集成人工智能信息處理等前沿技術,使出版成果直達讀者、傳播全球,充分體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理念。

“《八閩文庫》以全媒體形式實現對福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轉化,誠爲嘉惠學林、澤被後世的文化盛舉。”多年來一直關注福建古代文獻的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教授吳可文對此高度贊同。他說,自己苦苦尋覓多年而不得的典籍,一旦赫然在目,實在喜出望外。

傳承歷史,築基鑄魂。《八閩文庫》的編纂,直觀展現了福建文化新思想、新精神、新知識迭出,富有創新活力和包容性的特質,強化了福建宋代新儒學高地、海外新知識引入地、多元思想匯融地的歷史地位,呈現了千餘年來福建在政治、經濟、思想、學術等方面的文化成就,爲今天、更爲明天保存珍貴的文化遺產。邢善萍表示:“福建鄉邦文獻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爲打造福建文化強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豐沛的基礎資源和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本報記者 高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