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請問,你要芝山岩遺蹟,還是要新蓋的高樓華廈

芝山公園是很多民衆運動休閒的重心。(圖/翻攝自網路

文/李偉文

臺北市區開車前往陽明山路上,只要一離開中山北路,心情就隨着開闊的視野而雀躍,在上仰德大道前往左望,是一座翠綠的小山丘山岩,這是國家二級古蹟公園,從日治時代,芝山岩就被指定爲天然紀念物,也是臺灣第一個受森林法所指定的保安林,這裡更是臺灣最早發現的考古遺址,在山頂有貝殼化石,是證明臺北市曾經在海平面下的證據。

可是這座從臺北地區遠遠就可以看到的古蹟公園即將消失在我們的視線,因爲在芝山岩山腳下,即將興建高達二十八層樓建築,山不見了,寬闊的視野也不見了!

原本這裡是不能蓋這麼高層樓的,但是在各種容積移轉,容積率獎勵,當然,還有臺北市議員的關切以及臺北市政府官員的全力配合之下,這批建築不斷地變更設計,從七層樓偷渡到十四層樓然後再到二十八層樓,最後在附近居民反對下,市政府發下了可以蓋二十一層樓建照

古蹟或重要歷史遺蹟的保存,不只是本身不被破壞掉,它們周邊的景觀同時顧慮也很重要,相信臺北市長瞭解這個道理,否則他怎麼會一上臺就很有魄力的拆掉忠孝大橋引道,讓北門古蹟從水泥監獄中釋放出來,但是讓我們納悶的是,爲什麼同一個市長,卻允許建商不斷變更設計從七樓變成二十多樓,將古蹟公園給遮住,變成豪宅的私人後花園了?

▲芝山公園有各種珍貴的鳥類及植物。(圖/翻攝自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以前我覺得在臺北市街道散步很舒服,當時也沒有想太多,直到這幾年馬路邊超高大樓一棟一棟冒出來,走路時看不到遠山,甚至看不到天空,散步的舒暢感被壓迫感給取代,我才發現,原本臺北市以前很嚴格的管制馬路多寬兩旁的建築最多隻能蓋到幾公尺,這種天際線與視線的美感,全被容積率移轉給破壞掉了。

原來建商只要在附近低價買一塊私有的畸零地或道路預定地捐給政府,這地上原本可以蓋的房子容積就可以轉到昂貴的地段上,這些建築就可以長得超過原本的限制。

建築物愈蓋愈高,人們離土地與自然就愈來愈遠了;且因空間規畫失當,人們無法悠閒地停留,在街道上來回匆忙地奔走;同時爲了鼓勵消費,不斷蓋起大賣場百貨公司,一棟棟建築物將自然景觀趕出了日常視野。心靈一旦被慾望塞滿,情感也就失去了柔軟的餘地

一個地方會不會形成我們精神上的故鄉,很大一部份是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環境是否充滿了與自然生命的互動,因此,都市裡若能保留相當數量的自然荒野,不僅對當時的生活品質有助益,長期上也可以凝聚愛鄉土情懷

都市裡的自然空間除了是我們身心安頓之處外,也是培養孩子美感,留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希望大家重新想像:我們想要怎麼樣的城市

園區內各種有趣的環境教育活動。(圖/翻攝自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若你問我,我的願望很簡單,我希望我居住的那個城市可以散步,可以沈思,可以使我安心坐下來讀書或曬太陽。我可以在都市公園的小小池畔,看着野鳥兒覓食。

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絕不會因爲市中心多了一些佔據公園綠地大運場而名揚國際,反而會因爲生活空間中的綠蔭使得人願意住下來。

「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我們的確有能力改變環境,塑造出城市景觀,但是一旦我們住在裡面,久而久之,環境就會回過來改變我們的個性與視野。

親愛的朋友,你對城市有什麼想像?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李偉文,長期關注環境與教育的牙醫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