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沃牆/多休假可以救臺灣?「假日經濟」甘有效?

國發會最近建議研擬休假救經濟,但當實質薪資水準低落,人們反而比較願意增加工作時數來提高收入,而不願休假消費。(圖/Pixabay)

假日經濟」(Holiday Economy)就是透過連續假期集中購物消費,以帶動投資、刺激經濟的一種新經濟模式。臺灣內需及投資長期不振,導致經濟成長動能不足,進而陷入「悶經濟」。國發會最近建議研擬休假救經濟,官員們認爲鄰國的日本及韓國重視內需,鼓勵休假救經濟已發揮一定的效果

理論上,「假日經濟」要能奏效,是基於人們的生活及所得水準普遍提高;當休閒的替代效果大於勞動的所得效果時,人們願意捨棄工作時間而用於休閒上,以提高效用。不可否認,「假日經濟」是近幾十年來,人均所得成長而衍生的新經濟。如中國大陸由外貿轉爲內需消費引擎的過程中,打造「五一」、「十一」及「春節」黃金週,已蔚爲風潮。每當大陸黃金週時,風景區人潮如織,且過去兩岸關係和緩時,臺灣也能同沾其利。龐大的消費人潮的確發揮了「假日經濟」效益,然各國經濟結構條件及國情回異,「假日經濟」在臺灣能行得通

首先,臺灣實質薪資未明顯提升。日前,行政院賴清德在五一勞動節前夕說:「蔡政府兩年內調整基本工資,不僅讓工時減少、勞工平均薪資收入(包含獎金及紅利)也提高至5萬。」此話一出,立即遭到不少勞工打臉。因爲今年3月,主計處所發佈的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爲42,909元(臺幣,以下同),若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總薪資平均爲48,545元;但這數字僅是統計上的平均值,並非每個勞工至少有5萬元收入。

全臺近900萬名勞工中,有逾300萬人月領的經常性收入不到3萬元,且有六成勞工是低於5萬元的平均薪資。(圖/記者屠惠剛攝)

再者,根據主計處2017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全臺近900萬名勞工中,有逾300萬人月領的經常性收入不到3萬元;月薪5萬以上者僅163.6萬人;而且有六成的勞工是低於5萬元的平均薪資。當實質薪資水準低時,勞動所得的所得效果高於休閒的替代效果,人們反而比較願意增加工作時數來提高收入,而不願休假消費。准此以觀,在臺灣普遍低薪的情況下,提倡「假日經濟」恐難達到預期效果。

還有最重要的,民衆連假選擇出國旅遊者增加。根據觀光局統計,2017年出境人數達1,565萬人,再次刷新紀錄。其中,91%集中在亞洲地區。而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亦顯示,臺灣人出國旅遊消費總支出達7,216億,年增8.6%;若以年齡層來看,60歲以上出國旅客呈現增加,這族羣恰是較有錢又有閒的最大消費主力。也有年輕人揶揄地指稱,臺灣景氣不佳,只好出國療愈心靈,欲以「假日經濟」刺激國內消費,恐要大打折扣。

臺灣早已面臨低出生率少子化)、低薪、低成長、低利率及高人口老化的困境;加上許多年輕人沒錢花,老年人不敢花錢(退休年金被砍),對消費及投資產生的抑制效果日趨明顯。

據統計,臺灣的消費成長率由1980年至2000年的7.9%,降至2001年至2016的2.4%,近兩年預估更降爲2%。因憂心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努力儲蓄者與日俱增。據萬事達卡調查,臺灣消費者計劃未來6個月將每月收入撥出24%作爲儲蓄,遠高於亞太區平均值18%。行政院主計總處預估,2018超額儲蓄(國民儲蓄毛額減掉國內投資毛額)將達2.28兆臺幣,連續五年破2兆元。超額儲蓄率(超額儲蓄佔國民所得毛額GNI比率)爲12.49%,連續六年破一成。超額儲蓄太多,意謂消費及投資不振,不利於經濟成長提升。尤有進者,不僅民間儲蓄高,連企業儲蓄也逐年增加,嚴重影響投資動能。

坦然而言,臺灣是小型開放的經濟體,經濟成長引擎端賴出口(佔GDP的七成),而出口比例最高爲大陸地區(佔四成);近年兩岸關係不若以往,大陸觀光客大幅減少,也影響觀光消費成長,使得不少觀光業者叫苦連天,倒閉者實有所聞。政府未思改善兩岸關係,卻以「假日經濟」政策擬挽救頹傾的國內經濟,恐怕是緣木求魚。爲今之計,唯有努力拚經濟、改善投資及觀光環境、促進產業升級、提升實質薪資,纔能有效提振虛弱的消費及奄奄一息的投資。

好文推薦

李沃牆/臺灣正面臨高學歷與低競爭力的死亡交叉

李沃牆/金融風暴十年魔咒 美股閃崩輪迴將啓?

李沃牆/投資人繫好安全帶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李沃牆,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爲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