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沃牆/臺灣正面臨高學歷與低競爭力的死亡交叉

臺灣廣設大學研究所學生素質卻降低,造成臺灣高比例學歷人口,但國際競爭力卻每下愈況,兩者面臨死亡交叉。(圖/視覺中國CFP)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直是華人社會揮之不去的士大夫觀念。因此,追求高學歷不論是基於求知、提升競爭力、升官發財或是光宗耀祖,都讓許多人樂此不疲。據內政部的最新統計,2017年底,臺灣的碩博士人口已逾142萬,僅次於加拿大、日本及以色列,位居全球第四(看來,這也算是另類「臺灣之光」)。按理,如此高比例的高學歷人口,國家競爭力應該扶搖直上纔是,奈何臺灣的國際競爭力卻是每下愈況,且兩者面臨死亡交叉。

進一步言,臺灣碩博士學歷人數自2011年突破百萬後仍一路攀升;然而,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可看出,臺灣於2011年自2017年的各年度總排名分別爲6、7、11、13、11、14、14名,其中,代表企業效能的「生產力及效率」排名均退步;而同期間的世界經濟論壇(WEF)總排名則分別爲13、13、12、14 、15、14、15名。顯而易見的是,高學歷人口逐年上升,國際競爭力卻下降,其背後原因歸納如下:

廣設大學研究所、學生素質卻降低

臺灣的高學歷人口是因爲廣設大學、研究所所致。1994年,臺灣的大專院校也不過61所,學生人數僅68萬人;但當時在教改團體「廣設高中大學」的口號下,除了新設大學外,也放寬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升格改制的限制,導致臺灣的大專院校數量倍數增加。於是,各校爲了搶學生,莫不使盡渾身解數;碩士班、在職碩班博士班也到處林立

106學年度(2017~2018年),臺灣大專院院校共有157所,在學人數達127萬3千多人;而105學年度大學畢業人數爲22萬8千多人,碩士畢業生共5萬4千多人、博士畢業生有3千5百多人。高教擴張的結果,大學錄取率已達100%,許多不適合讀大學的學生,不僅無法跟上進度,學習成效更大打折扣。

如此的畢業生,怎麼會有競爭力?尤有甚者,博士當碩士用、碩士當大學生用、大學生當高中生用,已成爲老闆們的潛規則;甚至不少老闆們用人排除高學歷研究生。准此以觀,高學歷高失業率實其來有自。

理論實務脫勾、學用落差遂嚴重

早年臺灣有許多知名工專,畢業生均相當優秀,多數爲業界翹楚,對於臺灣產業及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有相當大的幫助。但當前157所大專院校中,技職學校所佔比例甚低;一般大學所授課程泰半以理論爲主,不少老師亦無實務經驗,不僅對實務發展現況陌生,亦不願與時俱進,持續吸收理論與實務新知,以致學生所學與實務脫勾,又缺乏實作能力。這叫老闆們真不知如何用人?

再者,縱使是技職體系,也爲了增加生源,無不卯足全力,增設研究所,幾乎與一般大學無異。過去幾年,科技大學設立許多博士班,但其所訓練的博士生卻不是到產業服務而是到大學任教。筆者以爲,大學教育缺乏與實務聯結、技職高等教育走偏、學用落差嚴重,競爭力自然走下坡。憂產業發展前景、低薪難留好人才

一來高學歷、高失業率、競爭力下滑、薪資無顯著提升;再者,近幾年來,香港、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等鄰近國家不斷以高薪及優渥的條件不遺餘力地對臺灣挖角,如中國最近提出31項惠臺措施,即包含專業人才的開放引進。許多人才考量未來發展前景及薪資待遇,紛紛負笈他鄉。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礎石,少了高端人才,國家競爭力自然江河日下

綜合言之,社會經濟及產業結構不斷遞變,價值觀回異以往,讀書不見得能夠讓人翻身,高學歷亦不代表高能力及競爭力,也不再是求職的保證。專業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及態度(Attitude)纔是提升職場競爭力的不二法門。政府要提升國家競爭力,如何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實刻不容緩。

好文推薦

李沃牆金融風暴十年魔咒 美股閃崩輪迴將啓?

李沃牆/投資人繫好安全帶

李沃牆/揭弊換來玉石俱焚 吹哨保護機制須健全落實►►►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李沃牆,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爲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本文轉載自2018年2月4日《中國時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