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國》:在“全民共創”中畫出主旋律的最大同心圓

《守護》中,張人亞將黨的文件交給父親,再三囑咐他好好保管。

“我要爲我們的祖國寫一首歌……《歌唱!祖國》背後的秘密,等你來發現。”系列短劇理想照耀中國》每一次衛視剛播完,劇方官微便上線營業”,不僅與網友互動交流觀後感,還主動開講,拆解25分鐘劇情裡那些隱喻深刻的細節設計。

站在觀衆視角,以普通觀衆的心理在觀劇中鑑劇,在鑑劇中學史,這是《理想照耀中國》正在嘗新的傳播方式。事實上,該劇從創作的起點,便與觀衆與網友一路同行。爲了呈現更生動、更真摯、更具感染力的中國夢故事主創團隊在策劃之初大膽創新,通過網絡進行全民徵集選題;在故事創作階段,經由15組分集導演的不同風格,實現了百花齊放的藝術表達;如今與觀衆正式見面,25分鐘短劇過後的同步“微課堂”,既強化了劇中所涉“四史”知識,也豐富了觀衆的藝術體驗。

帶着清新的時代之風,《理想照耀中國》不僅以30分鐘講完一個故事的詩選劇形式開闢了主題劇創作的新模式,更將創作與傳播視爲一個整體,在“全民共創”中嘗試畫出主旋律的最大同心圓

開放式故事徵集,以樸素的人、具象的事切入大時代

業界用“極限創作”來形容《理想照耀中國》的誕生。因爲40個選題聚焦40組人物,40個故事貫穿百年榮光,如此宏大主題、寬頻的講述視角,拍攝時間竟只有76天,且從最早一個單元開機的1月31日到首播的5月4日,不足百日。

怎樣突破種種“不可能”?總導演傅東育拆解了看似極限速度背後的“共創”模式。去年8月,一項特別活動在網上開啓,《理想照耀中國》核心團隊向全社會徵集選題。從海選到300餘名專業編劇和普通網友的投稿進入初選階段,最終選定40個優質選題。同一時間,各組分頭採訪原型人物、相關人士,查閱史料逾千萬字,召開線上線下劇本會議超200次。層層篩選、“全網”參與,既是從“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時期、復興時期”不同的階段裡擷取歷史的閃光片段,又何嘗不是在甄選最能凝聚、傳遞、觸動觀衆情感的動人瞬間。

傅東育說,因爲一切從互聯網開始徵集,所以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會有更多年輕羣體關注這次創作;因爲集羣聚智,如今的40個故事,不求全景式書寫百年,亦不聚焦領袖,而是立足具象的事、樸素的人,在宏觀中發現細部璀璨,以共情引領觀衆切入大時代。

以已播故事爲例,首箇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的翻譯者陳望道,包括第一部黨章在內、一批中共重要文獻的守護人張爵謙與其子張人亞,爲一羣人的夢想而奮鬥的國家女子柔道隊陪練劉磊磊,新中國第一位個體工商戶章華妹,《歌唱祖國》的詞曲作者王莘,取得詩詞大會冠軍的外賣小哥雷海爲,六年攻克胡麻嶺隧道173米難題的當代“愚公”夏荔,三十載駐深山守護滇金絲猴的科學家龍勇誠等,他們依次是故事的主人公。按時間分,《真理味道》發生在1920年,《磊磊的勳章》是2001年至2017年間的現在進行時,其間《守護》《歌唱!祖國》《鈕釦》《你的眼神》《173米》《生命有詩》跨越1927年至21世紀,互有交錯。這種跳脫了時間線性的故事排布看似無序,卻契合流媒體時代的受衆規律:各故事分則獨立、合則一體,形散而神聚,既能讓觀衆按播出順序進入各個年代,也可爲互聯網用戶開闢新的視角重組敘事。導演稱之爲“開盲盒”,“在建黨百年的主題創作裡,《理想照耀中國》是奇葩一朵。它摒棄了傳統方式,用一種不設限、不沉重的方式,聊聊我們的理想”。

當微博上的網友這樣解讀,“‘理想照耀中國’不以時間設限,今天的年輕人與百年前一樣”,這部“全民參與”的主題劇已找到了知音。

共享式創作到陪伴式導賞,在對“理想”的共識中走近歷史

40個故事15組主創,藝術風格的多樣性與電視劇的完整性似乎是創作時很難調和的一體兩面。但在傅東育看來,除了對現實主義創作態度、情感之真、年輕態這三方面的追求需要一致,除了對“理想”“中國”“百年”擁有一樣的熱血,其他在美學手法上的百花齊放,完全是被推崇的。“15組導演每一組都看過全部40個選題,每組填報五個‘志願’。即便最終敲定的故事無法與各組首選完全對應,但每一位導演都會無私地貢獻自己的想法。”傅東育說,就是在這種近乎“共享式”的團隊創作中,每則故事都彰顯出了極致風格。

《真理的味道》做減法,用大寫意的手筆抒寫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歷史事件。其風格是極簡的,場景也是詩化的。陳望道在白天點起的一燈如豆、婦孺在宗族前的弱勢、江流在雨中的迷茫,甚至細節到驚秋的一片桐葉、自然界的天光流轉,都有着表徵背後的隱喻。主創並不着力於介紹陳望道其人,而是精心摘選《共產黨宣言》中的金句,爲這個“墨汁當糖”的故事賦予歷史轉折的必然。

《守護》以情動人。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久未回鄉的張人亞匆匆推開家門,將一個沾着鮮血的麻布包交託給父親張爵謙。深夜的對話、承諾之鄭重,都由紮實的細節、豐滿的情感傳遞給觀衆。此後20餘年,張爵謙雖不能完全理解這份囑託的重大意義,但他堅信兒子所說,“紅色的中國一定會實現”。深沉的父子之情,成就了一諾千金。新中國成立後,老人從他以命相守的衣冠冢裡捧出當年的麻布包,珍貴的紅色文獻回到黨的懷抱,小家命運匯入時代的洪流。

到了《磊磊的勳章》,劇本完全轉入現實的航道。這是發生在當代的真人真事,懷揣冠軍夢的男子柔道運動員,在國家的需要下轉變身份,爲女隊陪練16年、被摔284萬餘次,“陪”出一位又一位冠軍。人物身上的光芒無需刻意表現,用鏡頭記錄下最真實的狀態已然足夠。因此,這一集創新地選擇了原型人物劉磊磊本人出演。

有的非常浪漫寫意,有的象徵意味濃郁,有的紮實如同紀錄片,有的出人意料輕鬆幽默——言微旨遠而又風格各異的40則故事如何讓觀衆“無損耗”地接收成功?劇方以“微課堂”陪伴式導賞。“貫穿始終的風箏代表國運。”“張爵謙一直堅守秘密,幾十年間,家人都未曾發覺。”“劇中所有運動員都是由專業運動員出演的。”這些都摘自《理想照耀中國》的官方微博。播出以來,這個官微的“營業”異常勤快,早預告、晚開講,故事的背景、每一幀鏡頭語言、拍攝的幕後故事等,在問答之間一一解鎖。

“這也是我們爲什麼選擇這40組人物故事的原因。”傅東育說,他們未必是觀衆心目裡如雷貫耳的名字,但都在百年曆史中留下了熠熠生輝的片段,“希望劇集是個引子,年輕觀衆在看到這些‘常識’之外的人物後會繼續深挖、探究,進一步走近歷史”。首輪口碑出爐,芒果TV、知乎、微博、豆瓣,年輕網友在各個平臺上留下相似的話,“感動”“震撼”“熱淚盈眶”“第一次瞭解”——戲裡戲外理想同“燃”,實時同步的陪伴式觀劇也正在拓展出一條主旋律貼地飛行到萬家的道路。首席記者 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