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國》:主旋律電視劇的守正與創新

理想照耀中國劇照

建黨百年獻禮劇《理想照耀中國》採用“系列短劇”的模式講述了40個精彩動人的故事,帶領觀衆回顧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不忘初心、堅守理想,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的艱苦征程。該劇不僅堅守主旋律電視劇基本特徵精神內核,還在內容形式上勇敢創新,以小人物的命運爲窗口,準確把握時代脈搏,運用多種藝術手法積極探索主旋律劇的年輕態表達,引起了廣大受衆的共鳴。

切口,大格局

傳統主旋律影視劇作品往往青睞以宏大敘事展現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縱然恢弘豪邁,但缺乏新意和靈動感。《理想照耀中國》拋棄了面面俱到的敘述方式,選擇在浩瀚的歷史星河中抓取微小卻不失璀璨的典型進行重構,用微觀視角豐富歷史敘事。劇作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曆史分爲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時期和復興時期,關注重大事件高潮前的關鍵拐點,以小片段梳理大脈絡,深刻展現了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從不同角度描繪百年黨史的恢弘畫卷

隨着社會文化語境的發展變遷,影視作品中“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也開始擁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正如電視劇《理想照耀中國》的主題雖然是“建黨百年”,但仍然選擇用平民視角,敘述姿態自然親切。該劇以中國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中國精神”爲內核,聚焦歷史長河閃閃發光的小人物,以平凡與非凡詮釋真、善、美的內涵,從整體上反映時代脈搏。如不畏槍林彈雨爲抗日救亡奔走的戰地記者方大曾、在艱苦條件下爲核武器研製事業鞠躬盡瘁的科學家鄧稼先、首位個體工商戶章華妹……這種“小人物,大格局”的敘事策略,恰到好處地體現出了個體與時代間的“相互作用力”,拉近了觀衆與歷史的距離,使主流價值觀的表達更加“接地氣”,更容易被觀衆接受。

《理想照耀中國》劇照

風格,多手法

《理想照耀中國》每集時長控制在30分鐘內,打造了全新的“系列短劇”模式。篇幅的變化更帶來了內容與形式上的變革。40組人物故事獨立成篇,在藝術手法和風格上靈活多變,融寫意、紀實、輕喜、跌宕於一爐。無論是敘事技巧還是鏡頭語言,都在形式上進行了探索。

另外,在拍攝手法方面,閃回、畫外音長鏡頭、黑白攝影、蒙太奇等藝術手段在劇中也是屢見不鮮,極大地增強了故事的觀賞性。《理想照耀中國》遵循藝術性與真實性相結合的創作要求,用不盡相同而恰如其分的表現手法將不爲人知的歷史故事和幕後英雄帶到觀衆面前,無論是從視聽角度還是精神角度,都打造出了一方廣袤深邃的藝術空間。

年輕化,正能量

《理想照耀中國》的年輕化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從創作團隊演員陣容來看,主創團隊平均年齡爲35歲,參演明星也多爲90後甚至00後的年輕演員。其次,從創作形式來看,在選題階段,製作團隊將眼光投向熱愛網絡的年輕羣體,採用“全民共創”機制,以號召受衆“投票打榜”的方式吸引年輕觀衆的關注。每集30分鐘的“中視頻”時長也充分考慮到了當下年輕人觀劇習慣,短小精悍的故事最大程度地滿足了他們的審美需要,而全明星陣容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一代觀看主旋律作品。另外,劇作藝術風格的多樣和畫面呈現的“電影質感”,完美貼合了年輕觀衆的審美追求。最後,從傳播渠道來看,除在湖南衛視上星外,該劇在幾大主流視頻APP上全面上線同步播出,不僅符合年輕人喜歡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追劇習慣,增進年輕人與主旋律的親近感,也極大地擴大了劇作的影響力,真正實現了面向最廣大人民羣衆的目標。

“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藝術只有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才能永葆生命力。《理想照耀中國》打破了既有的創作格局,是主旋律影視劇一次獨具匠心的探索創新,給觀衆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劇作對新路徑的探索,爲當代主旋律劇的藝術表達開拓了新的思路。同時,《理想照耀中國》的大膽創新也在提醒觀衆,要打破刻板印象,在新的時代要用嶄新的眼光和思想來欣賞主旋律影視作品。(作者:孫怡,系湖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