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就業問題核心在於服務業佔比低 應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王俊 實習生王睿芝北京報道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如何推動建立高效的特色創新機制,進一步發揮好包括市場在內的有效機制,推動中國新興產業、創新能力發展躍遷,是各界關注的話題。

近期,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李迅雷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科技創新,是他提到最多的概念。李迅雷直陳,從研發投入結構來看,中國企業研發更多還是在試驗發展的階段,即通過較少投入實現快速變現的環節,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這兩個領域裡佔比不高。

此外,中國經濟的勞動生產率提升越來越依賴於資本的推動、資本密度的提高,更需要提高資本的科技含量。

李迅雷表示,從短期來看,中國經濟可以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製造業投資增加來拉動經濟增長,但只有不斷創新增加投資的技術含量,才能夠讓中國經濟更有活力,增長更加可持續。“我國經濟正在轉型,但A股最大市值公司以銀行、石化、白酒等爲主,說明成長型的新興產業崛起仍需要一個過程。”

中國企業研發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佔比不高

AI是提及經濟新動能繞不開的話題。李迅雷指出,AI或撬動新一輪科技革命,世界經濟有望迎來新動力,並且,AI或帶來勞動成本下降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在AI的加持下,工作流程被大幅簡化,生產力將得到提振,高盛預計在生成式AI發展的十年內,每十年生產力提高超1.5%。

李迅雷表示,第四次科技革命以智能化爲核心,中國在算法和算力方面優勢不明顯。從研發投入結構來看,中國企業研發更多還是在試驗發展的階段,即通過較少投入實現快速變現的環節,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這兩個領域裡佔比不高。“如果AI在應用層面、商業化層面如果有突破的話,中國可能在這方面有更多的優勢。”

從全球視野來看,中國經濟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騰飛之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製造業“世界工廠”的地位不可撼動,中國出口在全球的份額遙遙領先於任何一個經濟體。在全球三大產業鏈中,中國主導的產業鏈最爲強大。

不過,李迅雷指出,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非常迫切。“中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還是比較嚴峻的,與此同時正經歷一場週期性問題:房地產長週期回落、人口老齡化加速。經濟發展需要有新動力,但是新動力並非一夜之間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他表示。

此前,李迅雷曾做過調研,中國經濟的勞動生產率提升越來越依賴於資本的推動、資本密度的提高。

勞動生產力分爲勞動力素質、資本密度貢獻、全要素生產率等。勞動力素質相對穩定;全要素生產率下降,近年水平爲1.5%左右,較之90年代相去甚遠;生產率提升的主要貢獻來自於資本投入。

“改革的紅利在消減,技術增速也在下降,外國先進的管理技術、制度、組織模式的紅利也在消減,更多越來越依賴於資本的投入,這是我們所面臨的壓力。”李迅雷指出。

此外,我國更需要提高資本的科技含量。從中美比較,資本投入對GDP增長之貢獻,中國顯著超越美國,但是就ICT在其中的佔比而言,中國目前還僅爲10%左右,而美國已過半。

李迅雷表示,從短期來看,中國經濟可以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製造業投資增加來拉動經濟增長,這部分投入最終會增加供給。但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於供需不平衡,只有不斷創新增加投資的技術含量,才能夠讓中國經濟更有活力,增長更加可持續。

他指出,發展潛力在於產業數字化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

企業數字化旨在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的賦能,助力各產業上下游實現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形成以客戶爲中心,以數據爲主要實動要素,以提升產業價值與效率爲目標的過程。

從國家層面來看,產業數字化將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夯實數字化產業基礎,提升國家數字化生產力,打造以數字經濟爲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發展規劃。

從產業層面來看,產業數字化將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行業的普及,隨着數字化資源通過各種形式滲透進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不僅助力重塑產業流程,加速傳統動能轉化,還將誕生無限可能的“新產業組合”。在原產業基礎上創造新的附加價值。形成產業新動能,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重構升級。

從企業層面來看,產業數字化將促使個體企業轉型升級,利用數字科技全面賦能企業生產、服務等全流程,將業務要素轉化成數據要素,以流程驅動業務轉變成數據驅動業務,提高企業數字資產的利用率。實現優化企業生產服務流程,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具有強大資金與資源的國央企或賦能民企 助力部分領域做大

在增強科技核心競爭力方面,李迅雷認爲央企應發揮“鏈主”作用加大科技創新。“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國有資產的總規模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如果規模效率提高的話,對於經濟轉型非常重要。”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國資委明確,到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的佔比要達到35%,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佈局。

他表示,央企科技龍頭或是承接上述前沿性技術的重要載體,政策後續預計也將圍繞上述主體集中給予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將其打造爲未來產業“鏈長”,具有強大研發能力的央企或是新質生產力貫穿全年真正受益的核心主線。自去年以來國新資本等長線資金一直在增持央企科技ETF,央企科技主線值得重點關注。

央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加碼,或催生基於新技術和未來產業培育的併購重組。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具有強大資金與資源的國央企或賦能一些民企,助力部分領域做大,可重點關注電信,國防軍工等領域的國央企收購動向。

中國面臨的就業問題核心在於服務業佔比太低

創新離不開科技企業。李迅雷表示,中國未來企業要發展還是得靠科技進步,還是靠科技企業作爲一個經濟拉動的主動力,需要進行數字化轉型,擁抱平臺經濟,不斷加大我們在科技領域的投入。

美國前10大公司流通市值佔GDP56%左右;英偉達的市值達到2.26萬億美元,淨資產收益率高達91%, 從2023年至今上漲了5.2倍。

“我國經濟正在轉型,但A股最大市值公司以銀行、石化、白酒等爲主,說明成長型的新興產業的崛起仍需要有一個過程。”李迅雷說。

此外,他指出,中國對服務業不夠重視,應該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中國面臨的就業問題核心在於服務業佔比太低,中國服務業就業佔總就業人口比不到50%,美國佔比大概超過80%。

服務業包括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

中美在生產性服務業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科研、信息服務和軟件業務等領域;美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爲47.7%, 中國約爲31.1%; 我國這些年來在研發投入、信息服務和軟件業務方面的增長較快。整體來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有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