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大2758號決議案可否推動修正?

(圖/本報系資料照)

第78屆聯合國大會將於9月5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議,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長也將於9月18日至19日,齊聚紐約聯合國總部審查「2030年議程」及其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情況,並對2030年目標年之前,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採取的變革性加速行動,提供高級別政治指導。

臺北方面,外交部則在8月29日一項記者會上說明今年推動參與聯合國的4項訴求,希望聯合國解決臺灣人民持續被不當排除在聯合國體系外的問題;也在這個時刻呼籲聯合國能修正對聯大2758號決議錯誤的詮釋,讓臺灣2300萬人能參與聯合國體系,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做出貢獻。外交部也特別強調,1971年的2758號決議與臺灣無關,因爲「沒有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體系代表臺灣」,聯合國不應長期屈服於北京的壓力將臺灣排除在外。

其實,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已是50多年前的事,此刻再呼籲「重回」或「加入」,或如上述要求對聯大2758號決議修正,可能在很多國人心中已是「不可能的任務」。不過這件事引發爭議的源頭,還是來自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2021年10月26日曾發表的一則聲明,在這項聲明中他曾公開表示,「臺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系統不是政治議題,而是務實議題。」

不過,事後的發展在臺灣並沒像以往激發官方與民間的熱烈反應。中央研究院前副研究員林泉忠在對BBC中文網一項採訪中提出他的看法:美國國務卿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50年這一指標性時期發的聲明就意味着,美國在支援臺灣參與聯合國事務的既定政策上將出現歷史性變化。然而,如今已經過去2年,在支援臺灣參與聯合國事務上,美國既定政策並未出現歷史性變化。

當然,筆者也補上另外一個角度的觀察:美國若真的有後續的支持行動或政策,也極有可能導致兩岸之間引發新的爭執,而臺灣在這樣的爭執之後受到的損害,絕對會遠遠超過美國支援臺灣參與聯合國事務這件事在口惠上得到的甜頭。

其實,兩岸在目前互惠互利的狀況下,確實不宜存在着「抗衡」及「互不信任」的氣氛,筆者可試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氣氛一旦瀰漫之後,如果引發北京準備再進一步對臺灣實施反制,不管是任何反制措施,都會導致臺灣更大的創傷。

譬如說:中華民國在退出聯合國之後,也同時被要求退出隸屬於聯合國的各個國際組織,這些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雖然2008年之後,在馬英九任職總統期間,臺灣曾有連續數年以觀察員的身分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

值得提醒的是:當時WHO和北京都沒有聲稱這一舉動有違反聯合國原則或國際法,但到了2016年蔡英文勝選,民進黨上臺執政,當時擔任世衛總幹事的陳馮富珍在WHA的邀請函上,則首次加註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強調「一箇中國」原則。當年臺灣仍有參與WHA,但1年後就沒有再收到邀請函。值不值得?回顧一下歷史便知。

因此,臺灣民衆如果僅是簡單「利益互比」就可以輕易得到結論,尋求「聯合國能修正對聯大2758號決議錯誤的詮釋」,可能帶來的利益不會很具體,但來自於對岸的傷害則是確定的,而且傷害會很大。更重要的是,這幾年民進黨執政,北京尚且可以放下拳頭隱忍;但誰敢保證,當美國領導民進黨明着干時,北京還有耐心可以繼續「聽其言,觀其行」?(作者爲澳門理工大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