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電視劇中的 不同職場觀

曾經有個笑話臺灣2300萬人,人人想的都不一樣,大陸十幾億人,但大家被訓練得每個人想的都一樣。這樣的形容雖然略微誇張,令人莞爾一笑,但也多少透露了在不同文化及體制下展現出的相異特色。其實從晚上閒暇時看的電視劇,就能透露出一些端倪

看臺灣的電視劇,你會發現從「臺灣阿誠」、「臺灣龍捲風」、「孃家」、「霹靂火」、「兄弟姊妹」、到「夜市人生」,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些戲劇都在談「一個人」,還有圍繞着他身邊的那羣人基本上主角就是那5、6個,所有的故事都圍繞着他們轉,因緣際會、人生倫常、愛恨情仇。其實很多時候我真的很佩服編劇,就這麼些人怎麼可以創造出那麼多複雜的故事。

在這樣模式下,我們常常發現「時空場景」都不是重點了。這些故事可以在任何的時空下複製,在唐宋元明清的古代也好、在現代也好,甚至是未來世界都能組合上去,因爲重點都不在那些背景上,重點都是在這些人,背景在這個地方的設定只是點綴和背景。

因爲重點就在「人」身上,相對的,在這樣的潛移默化影響和帶動的氣氛下,人是一切的根本,「人定勝天」的概念就會相對強烈。同時,對個人權益的重視就會比較強烈,自我意識凌駕於團體意識之上,在表達上比較少談到國家認同、團體認同,而多的是自我抱負和自我實現的追求。

大陸電視劇重心不在個人

看大陸的電視劇,剛好可以看到另一個概念,主流的電視劇從「三國演義」、「大宅門」到「亮劍」、「潛伏」等等,尤其是這些主旋律劇,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真正的主角並不是裡面的人,而是這一個背景、這一個時代

時代和背景纔是真正的主角,整個故事架構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所醞釀的故事。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人們是怎麼樣對抗時代的?他們如何生存?如何活下去?所以如果離開了這一個時空,這一個故事架構基本上就不成立了。

由於故事是大環境,所以大家對於「大整體」是相對更注重的。每一個人的行爲規範、思維模式,都不能脫離大環境下而獨立存在,個人不能過於獨立,因爲我們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考量框架的思維。

反映在思考的習慣上,臺灣的年輕人以「我覺得」、「我個人認爲」,比較以個人思維爲主的表達出發點,雖然在語言字句的使用上並不強勢,但是自我主體的意識是相當濃烈的:「我希望我爲自己的未來作主」、「我希望我的人生我自己可以掌握」、「我希望我做的工作是我喜歡的工作」、「我希望我所得到的是一種自我的實現,而不是僅有一般的物質價值」。

反應在思維模式上,臺灣的年輕人就能比較天馬行空,不受限地去思考,而有較爲獨特的開創性。但是這樣開放性的思維,卻因爲平均物質生活較爲富裕,比較不願意忍受有限制的工作空間或是環境,一旦工作上有一些不如意或是覺得有受委屈之處,就高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爺家中住」了。所以對臺灣的年輕人來說,工作的本質在於自我實現的價值,遠遠大於賺取薪水求得溫飽

但如果對應到一般公司企業的管理制度,就變成「念不得、罵不得、要求不得」,故頻頻讓很多企業主們大嘆年輕人難管、難溝通了。

跳槽能吃苦大陸青年

但是在大陸,大家思考的過程中,在表達上談到「我們中國」、「我們社會」佔的比例相對就比較高。大陸的年輕人往往認同自己是大框架下的某一個族羣,在說話形式、表達思維上都希望、也願意被歸屬於這樣的族羣,散發出很強烈的羣體意識。而大陸年輕人也會覺得每個人的思維是需要符合規範的,比較有其一致性,相同性。例如,「我知道我是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中生活,和我一樣背景、一樣能力的人可能多達數十甚至數百萬」。再加上一般人平均的物質生活並不如臺灣的那麼富裕。

所以基本上來說,大陸年輕人的思維會造成兩種狀態:

一 由於競爭者衆,所以「我」加倍的現實,一有更好的機會,「我」寧願先看眼前的利益。哪怕是一個月多個幾百塊錢「我」也選擇跳槽,因爲整個國家都充滿着商機

二 由於競爭者衆,如果「我」想要成功就必須忍人所不能忍,就必須熬得住苦難,所以「我」願意去工廠去學基層的技術,「我」願意花時間蹲馬步打底子,去做很多繁瑣、低階的工作,去奠定「我」未來成功的基礎。

第一種心態是現在大陸年輕人最常常被企業主詬病的心態,但第二種心態卻是現在大陸年輕人遠遠勝過臺灣年輕人的態度。但有趣的是,在這樣的思維框架下,很多時候這兩種態度卻是並存的:一方面很現實、另一方面卻又很願意去吃苦。

以我本身的事業爲例,在臺灣很少有唸到碩士畢業生願意再從工廠的最基層做起,但是在中國大陸卻有很大的比例在我們招收年輕培訓幹部的時候,他們會主動表達要去工廠的意願。所以對橫跨兩岸的企業經營者來說,不論同中求異或是異中求同,如何掌握兩岸年輕人的不一樣差異,在瞭解大家的情況下進而運用每個人的專業和特色,就是衆多老闆們要運籌帷幄的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