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臺灣內部沒共識 童振源提國際參與3層次

▲前陸委會主委、政大國發所所長振源。(圖/翻攝自童振源臉書)

記者張語羚/臺北報導

總統馬英九任期將屆,政大國發所所長、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認爲,在兩岸關係上馬英九有他的貢獻,包含兩岸協商恢復等,但目前最大的困境臺灣內部沒有共識,他積極推動兩岸互動與協商導致民衆普遍焦慮和不安。在國際參與方面,童振源也提到,應該先取得臺灣內部共識並在策略上做調整,可以多邊、雙邊、單邊來進行。

童振源4日上午出席《2015投資臺灣藍皮書新書發表會,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馬英九在兩岸關係上雖有貢獻,但對兩岸交流評估太高,最後產生效益並沒有預期的大,「ECFA開放沒有多少項,279項,服貿纔開放64項,27項已經開放」,受制於民意不敢大幅度開放,導致兩岸交流的利益沒有這麼多。

在國際參與方面,首先臺灣內部要形成共識,並在策略上做調整,以3個層次進行,第一個是多邊,在WTO、APEC上臺灣是既有成員國,可以主張倡議特殊議題自由化,不用像過去被迫接受美國農業服務業開放的要求,未來要選定優勢產業推動自由化,這是過去沒有做到的。

第二是雙邊,邦交國對臺灣經濟幫助不大,非邦交國以中國和美國優先,因爲一個是政治最大風險來源,一個是政治最大支持國,兩個要同步纔會有平衡力量,「中國是最大貿易伙伴,我們不可能不跟中國籤」,但假使跟中國籤不跟其他國家籤也不跟美國籤,臺灣的經濟、安全憂慮會非常大,因此必須這兩個國家同步協商完成,接着是日本、歐盟、香港東南亞這4個重要的貿易伙伴,再來纔是其他國家。

第三是單邊,如果國際參與空間受限,自由經濟示範區就是一個方式,但開放層面大到不知道界限在哪裡,會造成內部有很大的憂慮,如果移到金門,讓金門全方面開放,讓兩岸經濟交流的利益或風險能夠具體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