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情緣一脈牽

臺灣工藝師谷源滔(右)在陳爐鎮遇到朋友

“我在書中念過黃河,今天來到它的身邊,太震撼啦!”在壺口瀑布的震耳水聲中,臺灣自媒體人“臺灣人祖國情”這樣對記者表示。5月17日至23日,6家臺灣媒體的7名記者,以及大陸多家媒體記者,參加了全國臺聯組織的2021兩岸媒體採訪活動,領略陝西壯美河山和建設成就。

民進黨推動課綱‘去中國’化,聲稱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天然獨’,他們是否不會再像老一輩的人那樣對黃河那麼有感情?”對記者這個問題,臺灣特約撰稿人莊昌文迴應說:“臺灣的年輕人會看到臺灣的未來離不開大陸,他們會有一天想了解大陸,補上‘黃河’這一課。”

陳爐遇友

5月18日,海峽兩岸“耀”我中華陶瓷藝術文化論壇陝西省銅川市舉行。記者本以爲對臺灣同胞來說,銅川是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但令人意外的是,在銅川的陳爐鎮,臺灣工藝師居然遇到了熟人。

當兩岸媒體人隨制瓷工藝師到陳爐古鎮採訪時,鎮上一位年輕人走過來,向家住新北市的制瓷工藝師谷源滔打招呼,他們老友般握手攀談,談論着共同的朋友的近況,年輕人把正在製陶的老師傅介紹給谷源滔,谷源滔謙遜地說:“我是來向您學習的。”老師傅一口陝西話,但因爲說的是制瓷的事,交流起來並無障礙,古鎮的拉胚師傅和臺灣的制瓷工藝師一見如故。

年輕人告訴記者,他叫李金平,陳爐人,是家族第13代的制瓷人,雖然在北京發展,但經常回陳爐鎮。“你怎麼知道谷老師今天來呢?”記者問。他答:“我們有微信啊。”“你認識不少臺灣同行嗎?”“很多,聯繫也很多,有的臺灣同行很有意思,向我要陳爐一把土。”谷源滔對大陸同行同樣熟悉,他說他走遍了大陸主要的“窯口”,耀州青瓷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

陳爐,顧名思義,陶爐陳列。制瓷業從唐宋傳承至今,窯火千年不熄,是宋代貢品瓷耀州青瓷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當下仿宋代耀州青瓷的產區,被譽爲“東方古陶瓷生產的活化石”。在鎮上“李家瓷坊”主人的祖屋窯洞裡,記者看到牆上掛着來自美國和香港、臺灣地區的制瓷人在他家學藝的照片,李家二哥告訴記者:“他們有的住半年,有的住兩三個月,就是要學習我家祖傳的制瓷手藝。”

照金傳奇

喜歡中國古代書畫的人都想去趟臺北故宮,臺北故宮書畫類的鎮館之寶是北宋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這與銅川有何聯繫?范寬,銅川人氏。史載范寬成名於家鄉,“對景造意,寫山真骨”。銅川地處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接合部,因煤設市,是路遙《平凡的世界》裡的“銅城”,哪裡的山是范寬的“寫山”呢?銅川文旅局介紹:照金薛家寨

自然造化奇妙。行過黃土丘陵,薛家寨景物大變,丹霞石山刀砍斧劈,山岩褶皺處灌木叢生,綠意頑強,就是范寬的“寫山”。臺灣媒體人看看廣場看板上的複製畫,再環視羣山,比較着哪個山峰更像宋畫。

薛家寨山岩上的巖洞曾是中國工農紅軍設立的軍醫院、被服廠修械廠。照金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兩岸媒體人到照金時,參加了正在舉行的2021中國旅遊日陝西分會場暨引客入銅活動,活動發佈了陝西省25條紅色旅遊線路,現場時時響起“唱支山歌給黨聽”,因爲這首歌詞作者就是銅川焦平煤礦的礦工姚筱舟

對於那段歷史,臺灣媒體人相當陌生,有臺灣媒體人問記者:“是先長征還是先到延安?”但記者觀察,他們有超越刻板觀念的客觀和求真態度。網紅“臺灣大叔在�逋盡彼擔�把旅行和學習歷史及愛國教育結合起來的模式不錯,可以時時提醒國人珍惜來之不易的成就,比一般的旅遊行程更豐富更深刻。

玉華探幽

銅川市已經從傳統水泥、煤炭業轉型,正在致力“引客入銅”的旅遊業發展。銅川文旅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省內遊客已經喜愛上銅川遊,但對省外國外來說,陝西遊的重點還是兵馬俑、歷史博物館、碑林,他們遊客多,我們是努力請進門。”

比起陝西的明星景區,銅川也不遜色。玉華宮是唐代三朝的夏宮。公元659年,玄奘法師奉旨到此譯經4年,直至在此地圓寂,唐高宗聞訊感嘆“朕失國寶”。玉華宮經歷戰亂、地震,唐時已毀,“安史之亂”中杜甫路過此地,留下“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的詩句。現在玉華宮的地面建築片瓦不存,但考古工作者根據地基和柱礎標誌了玄奘法師所住肅成院的規模,肅成院後院的佛石窟仍存,玄奘紀念館裡陳列的此地出土的玄奘手跡和佛腳印石刻是獨家文物。在紀念館裡,臺灣“網紅”看到玄奘法師佛頂骨分存臺灣玄奘寺的資料,馬上直播。

玉華宮現在已成尋常百姓的避暑之地,山間小徑時見宮殿遺蹟,靜夜繁星可尋“臥看牽牛織女星”的意境,玄奘紀念館裡的文物呈現了一個真實而不是傳說的“千古名人”。

銅川的藥王山是孫思邈的隱居之地,山上石刻、石牌、佛造像隨處可見。除了名勝,銅川的鄉鎮也正在打造各自的特色,宜君縣泥河村的梯田、彭鎮的魏長城都建成了景區,展現當地歷史的、現代的、民俗的豐富信息。

走過銅川,兩岸媒體人不僅瞭解了銅川,也在觀察和切磋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對比兩岸媒體人觀察角度的異同。這是一次採訪之旅,也是一次媒體交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