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隨筆:趙怡》國民黨的背水一戰

國民黨臺北黨部主委選舉15日舉行投票,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前)前往設在臺北市南門國小教室的投票所投票。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 106年10月15日

幾個月前,遇到一位國民黨中常委,見她滿面愁容,不難體會出這名公忠體國的資深國民黨員正爲黨的處境、兩岸困局以及臺灣前途感到憂慮。我向她做了簡單的分析:1、想要臺灣好,兩岸必須保持和平穩定;2、想要改善兩岸關係,國民黨必須振作起來,縮小與執政黨的實力差距,以扭轉當前深綠的政策走向;3、想要國民黨重生,明年的縣市長選舉必當有所斬獲,而其中關鍵尤繫於首都之戰。

若國民黨能一舉奪回具高度指標意義的臺北市,不啻贏得半個臺灣版圖,無論在聲勢上或實質上,都將產生宏大效應。因此,我請她建議黨中央:灌注最大心力於首都市長選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萬一再度落選,將繼續在野4年,甚至8年、12年。

從過去民選直轄市長的平均得票數來看,臺北市民比較偏愛藍營候選人。或許,大都會居民的教育程度高,反射到投票行爲上顯得更理性,也可能是由於生活資源以及就業機會、所得水平均優於其他縣市,纔給予長期執政的國民黨更多支持。縱使明年的主要對手柯P近來聲望暴漲,相信國民黨參選人仍有放手拚搏、力挽狂瀾的空間。

可惜的是,國民黨中央依然固守前朝「不沾鍋」路線,亦即寧可把提名權交付「初選機制」,也不肯運用策略性作爲規畫出最有獲勝機會的候選人披掛上陣,以掌握首都執政權;而本屆選舉更大開閘門,涌出一羣「準市長候選人」,使得媒體聚焦模糊,也讓殷殷期待的藍營選民眼花撩亂,莫衷一是,支持力道隨之弱化,令人不得不懷疑是否有人暗藏黨同伐異私心,纔會不斷慫恿意願不高、信心不足的人士勉強參戰,以致攪亂選局

黨內實踐民主,本屬可喜之事,問題是現行初選模式是否符合起碼的公正性與精準度?爲何上屆黨內出線者在北市長選舉中大輸對手25萬票?顯見制度本身流於偏頗、狹隘,經不起現實考驗,甚至還浮現出派系傾軋的鑿痕。回顧2014年選前,連市井小民都能斷定「柯勝連敗」的結局,那麼當初不思變通、一意孤行的國民黨高層豈可在事後輕易推卸敗選的責任?而如今的決策者又怎能漠視前車之鑑,在強敵當前下,放任多頭馬車在陣前相互牽制拉扯,徒然削弱攻堅的力量?再說,日前北市黨部主委進行選舉,黨員總投票率僅爲19%,試問,類此過於簡化的黨內初選機制,如何撐得起一場關乎全黨興衰存亡的聖戰

3年前國民黨敗選的主因,並非候選人不夠優秀,亦非臺北市民政治立場急轉彎,而是黨內決策者對較有潛力一搏人選丁守中冷淡對待,卻任由勝算渺茫的人選連勝文在不恰當的時機去打一場不對稱的戰鬥!其實,黨中央若有心培育青年人才,就該早早着手,安排他們從基層選起,逐步爬升,經過一段歷練與養望,自然水到渠成,即便是身背原罪」的權貴子弟也同樣有資格晉身黨的接班梯隊併爲選民所樂於接受。

明年北市選戰極其艱險,若國民黨無法推出條件最優越、形象最清純、最具正當性與合於民望的人選,並全力彙整資源創造勝選利基,恐仍將面臨未戰先敗的下場。國民黨若能傷愈復起,將是全黨之幸,更有助於臺灣政黨政治正常運行。如果領導階層不能摒除私念以整合戰力,真不知將何以翻轉頹勢

(作者爲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