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時代》此刻,悼念「太平洋的風」

臺灣大學6日舉行畢業典禮,因疫情管制陸生仍無法來臺。(本報系資料照片)

2011年7月,馬英九電視機前神采飛揚地表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德國和法國戰爭紛擾不斷,除了締結和平約定,兩國還透過學生交流,進一步創造真正的和平。」

這段話有段大背景:替自己「開放陸生來臺」受到的攻擊解釋──兩岸瞭解對方,就不會打仗了嘛(當然,這種比喻大陸朋友可能會跳腳)。2011年,陸生開放元年。而後的幾年,臺灣人看見一些活躍於媒體上的陸生網紅,或多或少改變了對大陸年輕人的想像。

最初對陸生,臺灣社會的第一反應是「認真,好讀書,臺灣學生比不過」,大概跟美國白人看亞洲人的心態有些像。一年又一年過去,兩岸風向如何,陸生是第一感受人──他們受到的兩岸衝擊比在北京臺生還劇烈。

誰讓你去臺灣呢 傻孩子

2019年7月,身邊一位老大不小、閒着沒事跑到臺灣讀博士的大陸友人非常有自知之明地說:「我可能是末代陸生」。2020年甫開始,因爲疫情,陸生在臉書上成立爭取受教權益社羣,有人支持,也有太多謾罵。許多大陸老鄉總是拍拍這些陸生,「誰讓你去臺灣呢,傻孩子。」

2020年4月9日,陸生申請赴臺就讀相關事宜按下停止鍵。認識的陸生對此大多想得明白:感情上是一回事,但意料之中。

兩岸關係和緩之日陸生赴臺也有望重啓,然而就算重啓,許多事情也回不來了。

2012年時韓寒寫下轟動兩岸的《太平洋的風》讚美臺灣人情,2015年大陸高中生赴臺灣高校就讀學士學位的達到1967人的高峰。2016年之後,「現在誰去臺灣讀書」成爲網上常見聲音。2019年,陸生赴臺就讀學士學位的數字降到702人。

誰會去臺灣讀書?根據臺灣負責招收陸生的「陸生聯招會」的數據:2011年首屆赴臺陸生有724人,而後2013年上升到1209人,2014年1760人、到2015年的1967人是高峰,2019年降到702人。

但是赴臺灣高校就讀碩士、博士學位者是增加的。以碩士學位爲例,2014年陸生在臺讀碩士者是595人,2015到2017都穩定在700至800人,2019年更升到984人。究其原因,碩士學位中自然有一部分是在臺灣讀本科的陸生繼續升讀的,另一部分則是有本科文憑爲保證(至少往後回大陸工作並不發愁),進修順帶遊玩

當代大陸網民提起臺灣直言「我把你當同胞,你視我爲錢包」,但其實類似的話打從開放陸生赴臺讀書之後就多番聽朋友抱怨過「想賺陸生的錢,又限制這樣多」。我跟陸生朋友的關係奇妙。因同是「兩岸夾心餅」而惺惺相惜,但有太多時候我不理解他們爲什麼在限制諸多的情況下去臺灣──這份不理解主要是尷尬。

我是北京大學的臺生,雖偶爾有些不方便,但與同學交流融洽。「你們臺灣人好禮貌、我想去臺灣玩」是我們常聽見的。而在對岸,陸生朋友得更多地面對「你們大陸/中共/中國人是不是怎樣怎樣」的哭笑不得。那時跟同在北大的臺生朋友聊,大家對此現象也都有點羞赧。

近年大陸對臺灣民意轉變,讓在大陸的臺灣人壓力倍增,除了自嘲「風水輪流轉」也難多解釋什麼。但是,當看到陸生們紛紛發文悼念「末代陸生」之際,我發微信問了一位已經畢業回鄉的陸生,想念臺灣嗎?「那時,無數次想把很多人的腦袋按進馬桶。但是,想。」

末代陸生與初代陸生

我在北京從讀書到工作,看着這裡跌跌撞撞地前行,有過第一次吃羊蠍子時刻,有過跟各位讀者激烈辯論政體好壞的時刻,有過工作失敗在北京街頭地鐵站哭回家的時刻。

也有很多爲自己驕傲的時刻──某次在三里屯喝多了,跟鄰桌完全不認識的外國人揮拳大喊,我們在北京生存下來了!日子會一天天好的!就算政治上再對立,許多陸生,對於臺灣,也有太多這樣的記憶吧。一些「初代陸生」曾經是活躍於臺灣熒幕的網紅,對比之下近年新一代的陸生則更加謹小慎微,相比前人的塑造話題,他們更多的是在臉書或微信上對彼此小小訴苦或吐槽。他們還是一樣爭取權益,只是在臺灣所能激起的反響越來越小。

臺灣民意不是沒有對兩岸政策做出過反思,2017年、2018年時太陽時期的「覺醒青年」在網路上已有些負面──尤其是陸續有「太陽花青年赴大陸工作」之新聞。而後2019年,民意再度扭轉。不懂善待陸生,是臺灣政府做的最錯誤的決定。

我們自嘲,「在國際上當了亞細亞孤兒當了40多年」,但未來四年我們將是真正的孤兒,最願意瞭解臺灣、理解臺灣的一羣人,切斷了。好吧,我今天第一次坦率承認,是時候悼念「太平洋的風」。兩岸正式進入對立時代,今日的「陸生赴臺停止」不過是個小開始。

跨越海峽的 只剩臺青

兩岸關係往後可能隨着經濟、或是其他變數而改變,但就算回暖,「太平洋的風」也不復存在,成爲了永久的過去式。

兩岸之間單純地好奇、交流,已經回不來了。

大陸八零後、九零後對臺灣有五月天與偶像劇情懷,零零後則是「Taiwan?Who?」回不來了,這樣的「回不來」也是兩岸實力消長的必然。但是與此同時,你又非常難以計算,往後的兩岸交流,到底是「正」還是「負」。政治是表象,那些真正的改變,往往是在現實生活中一直悄然進行的。某天大家回過頭看,纔會發現,真變了。

有這麼多的臺灣青年跨越海峽,成爲大陸人口中「我們公司一堆臺灣同事」的一份子。兩岸融合沒有停止,只是大陸對臺灣的「稀奇感」被稀釋了許多,臺灣人成爲北京、上海、杭州中的芸芸衆生。

兩岸成了「單方面的輸出」,而往後大陸小年輕對臺灣,除了微博、新聞,就是現實中的臺灣同學。身爲的一個見識過兩岸甜言蜜語時期的臺北女孩,或許有些惆悵,但亦樂觀──臺灣的樣貌,取決於我這樣在大陸的臺灣北漂,所展現出來的樣子,相信你們會發現我們非常可愛。

郭雪筠/臺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