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人》看《八佰》深刻體會戰爭的殘酷

講述四行倉庫八百壯士電影《八佰》的國際電影海報。(公社網)

筆者的祖籍爲廣東平遠,目前爲廣東省梅州市管轄,梅州位於廣東、江西、福建的交界地帶,向來是客家人集聚的大本營。近代這裡出過兩位「爲民族捐軀」的客家英雄:一位是平遠縣姚子青,另一位是蕉嶺縣謝晉元。2017年廖希韓平所執導電影《捍衛者》;2020年管虎導演執導的電影《八佰》,正好都是講述謝晉元、姚子青正值壯年之際爲抵禦日軍侵華英勇作戰,喚醒中華民族抗日的故事

英勇作戰抵禦日軍

《捍衛者》描述淞滬會戰上海寶山戰役,姚子青將軍率領六百壯士全營壯烈陣亡,爲「大後方」的轉移提供寶貴時間;《八佰》描述的正是謝晉元團長領着「八百壯士」(實爲452名軍人)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兩部電影故事背景爲壯烈的淞滬會戰,國軍70萬德軍裝備訓練的精銳部隊幾乎消失殆盡,日軍主力傷亡近十萬餘人,淞滬會戰可謂中日雙方最激烈的熱戰

1937年8月31日「淞滬會戰」中,出生黃埔六期的青年軍官姚子青,奉命率部守衛寶山縣城,日軍則爲了擴大登陸地域,對寶山進行了海、陸、空全面的瘋狂攻擊。姚子青所率領的守軍,面臨在裝備落後,地勢不利,沒有援軍的情況下,運用了靈活戰術策略,從主動出擊攻襲敵軍到固守陣地頑強抵禦,七日內擊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直到寶山城東南一角被日軍攻破,日軍蜂擁而入,而姚子青營部僅剩20餘人與敵作戰,終因寡不敵衆,寶山縣城陷落,全營五百餘人先後戰死沙場,最終壯烈殉國,史稱「寶山守衛戰」。

丈夫許國道德情操

在寶山守衛戰前夕,姚子青給漢陽的妻子書信一封,信中有言:此去倘能生還,固屬萬幸,如有不測,亦勿悲慼,但好好撫養兒女,孝奉翁姑。電影《捍衛者》呈現出「丈夫許國」的理念,絕對是份高尚的道德情操。

姚子青在寶山戰役壯烈犧牲時還不滿28歲,戴上眼鏡時看起來文弱儒雅,但是打起仗來卻異常勇猛,性格爽直,待人誠懇,忠誠勇敢,在戰場上沉默寡言不怒自威,軍事素養很高。姚子青制定了戰寶山而不守寶山的制敵策略,首戰讓日軍付出了200多人傷亡的慘重代價,扭轉了日軍海陸空協同攻擊的戰術,以及寶山無險可據等種種劣勢。

姚子青率領部隊英勇抵抗日軍的犧牲,蔣介石聞訊後亦致電第98師師長夏楚中:「我官兵殉難之壯烈,尤其是寶山之一營,全部官兵與城共存亡,實開近世戰爭創例。此種光榮哀劣,震驚中外……」。毛澤東在延安舉行的「紀念孫總理逝世十三週年及追悼抗敵陣亡烈士大會」上,發表演講讚揚姚子青等烈士是全國人民「崇高偉大的模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追授姚子青爲陸軍少將,並在南京鑄造姚子青銅像

八佰壯士死守四行

八佰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在淞滬會戰的尾聲,由於國軍精銳近乎全滅,中日兩軍在軍事裝備太過懸殊,加上國民政府寄希望於國際列強調停,爲避免全軍覆沒,同時又要「向國際社會表明繼續抵抗日本」的決心,最後國民政府決定由第88師留守上海,掩護主力撤退。

時任國軍第88師的師長孫元良主張不作無謂犧牲,於是決定選拔一支精銳隊伍,由524團團長謝晉元帶着第一營452個弟兄接手孤軍奮戰,爲了迷惑日軍自壯聲勢,均對外稱有8百人左右,即爲「八百壯士」的由來。524團第一營駐守的據點,就是大名鼎鼎的「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隔着蘇州河就是英國租界,同時又屬銀行庫房,修築得非常堅固、易守難攻,並存有一些物資。電影《八佰》可以看出蘇州河畔一端的租界地區是天堂,而蘇州河畔另一端則是兩軍激烈交戰的地獄。謝團長率孤軍奉令在此守衛,一方面自是由於地利,二方面也是爲「爭取國際關注」,八百壯士在此緊鄰租界和使館特區的要衝死守,亦有「壯烈成仁」,引導國際輿論聲援、列強反制日本之意。死守四行倉庫此舉確實達成部分政治目標:法新社、路透社、美聯社等國際媒體,亦紛紛拍攝兩軍對峙情形,登上當時國際要聞版面。

接着,謝晉元便突兀地接到蔣委員長的「光榮撤退」軍令,率軍退入上海租界。部隊當場被繳械,並由上海租界中立區進行「人身保護」──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孤軍營」。死守四行倉庫而聞名中外的謝晉元團長,在「光榮撤退」之後,不幸地在「孤軍營」中,遭到疑爲汪精衛買通的士兵,用短刀向其腰腹兩處猛剌而喪生。事實上,在孤軍營期間,謝晉元多次拒絕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及汪精衛政權勸降,民族氣節之彰顯令後人欽佩,蔣介石在聞訊謝晉元逝世之後,亦親挽「堅苦夫成仁終古光騰孤島血,英魂應不泯從今怒吼浦江潮」。

數十萬人慘遭犧牲

具有良知之日本作家石川達三之字裡行間,隱約暗示南京大屠殺雖然被害者並不一定有三、四十萬之多,然自淞滬會戰起自南京保衛戰結束,京滬杭地區有相當數十萬無辜軍民慘遭犧牲則爲事實,歷史果然是一環扣着一環,觀看《捍衛者》與《八佰》必須理解戰爭是殘酷的行爲。

除了姚子青、謝晉元,黃梅興、李友梅等亦爲淞滬會戰中的廣東客家軍人代表,在抗戰期間皆展釋出客家人硬頸、忠義、勤儉、適應力敬老尊賢、重視教育等文化精華,都是值得後人引以爲榮的客家英烈。(林士清/走過兩岸清華的臺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