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聰:沉船海域 不具下水條件

白節海域不適打撈太平輪的原因

打撈海底沉船,一度是大陸新聞媒體上熱熱火火探討的議題,載有大量文物銀元,甚至傳說存在黃金,又具有重大兩岸關係歷史意義的太平輪沉船,大陸官方至今已經三度探索打撈可能性,最近一次就在二○一○年七月間,但最終得到的結論,仍是該海域「不具備下水條件」。

辦公地點設在寧波一座媽祖廟內的浙江水下文物考古工作林國聰表示,作爲大陸五年經濟發展規畫的一環,浙江在二○一○年對沿海海域的水下沉船做了一次全面性的摸底考察,期間,六月卅日至七月十一日間,在嵊泗海域做了爲期十二天的考古探測。

關於太平輪沉船,林國聰說,考古隊員在向老漁民徵集了線索之後,用GPS定位系統做了初步定位,再通過多波束聲納、旁側聲納、淺地層聲納,在白節峽掃描了約六十萬平方米的海底面積。最後,他們發現了一個近似長方形南北走向的沉船疑點

林國聰說,這個海牀表面突起物實際長度約八十米,寬約廿米,海域水深五十餘米。所在位置及大小,與資料和嚮導提供的太平輪沉船線索基本吻合。對此,講究科學證據的林國聰說:「這隻能說,該突起物疑似太平輪」,但後續,考古隊並沒有展開進一步的考古工作。

本籍莆田畢業廈門大學的林國聰,是大陸新一代水下考古工作者中的佼佼者,參加過「碗礁一號」、「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等水下考古活動

他表示,該疑似太平輪沉船所在的海域,存在許多水下考古工作的隱憂,第一是五十餘米的深度太深,潛水員滯底的時間非常有限;第二是該海域水流太急,下水之後很可能漂移;更致命的問題,是該海域飽含着大陸江水出海帶來的泥沙,太過混濁,能見度幾乎是零,考古工作者只能用手的觸摸來探索沉船。他說:「類似這樣條件,在我們看來是不具備下水條件的,所以我們是不會下(水)的。」

舟山市文管辦副主任鄧進平也表示:「該處海域來往船隻多,水流湍急且水下能見度低,只有廿釐米,不宜水下作業,因此最後取消了水下探摸安排。」

鄧進平並進一步透露:「全面打撈太平輪或許將會是十分艱鉅而浩大的工程,舉例來說,『南海一號』的重量才一、兩百噸,打撈費用就超過兩個億(人民幣)。太平輪是兩千多噸的鋼鐵船,沉船水域又那麼複雜,打撈費恐怕會是一個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