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揭牌 要與這機構合作開發精準療法

林口長庚醫院以新科技積極推動微菌叢的臨牀與轉譯研究。(圖/長庚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微菌叢植入治療已證明對嚴重腹瀉或巨腸症病患具有療效,爲使微菌叢製備標準化,並進一步推動轉譯研究,林口長庚今(20)日宣佈成立「微菌治療中心」並揭牌,並與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共同發展合成的「精準微菌治療」法,以新科技推動更多的轉譯研究來探討微菌叢之作用機制及保障安全。

衛福部自2018年9月6日施行特管辦法後,許多醫院紛紛投入微菌叢植入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微菌治療中心主任邱政洵教授表示,困難梭菌引起的僞膜性腸炎毒性結腸症,通常必須使用更多的抗生素萬古黴素咪唑尼達來治療,但可能會篩選出更嚴重的抗藥細菌感染困難梭菌,造成感染復發。近年發現以微菌叢植入治療有更好的效果且更少的副作用,且更合乎環保及自然的治療方式

長庚醫療體系至2020年1月,已完成23例病人,大多數病人年紀大,有慢性病老人,包含林口、嘉義高雄院區,治療成功率超過9成,所有病人皆透過精準醫學導引微菌叢植入治療,並以次世代定序分析捐贈者及病人微菌叢植入前後腸道菌相變化,證明病人在感染困難梭菌時發生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現象經微菌叢植入後,巨腸症或嚴重腹瀉之症狀可立即獲得改善且逐日康復

▲林口長庚醫院「微菌治療中心」邱政洵教授(左)與邱正堂教授(右)。

而隨着微菌叢植入治療的件數逐漸增加,微菌叢捐贈者篩檢的安全議題也跟着浮上臺面。林口長庚醫院微菌治療中心邱正堂教授指出,捐贈者如果帶有抗藥菌基因,可能會隨着微菌植入而轉移,導致病人發生感染或抗藥性的擴散。縱使目前已知的主要抗藥細菌已列入捐贈者篩檢中,但腸道微菌叢與其他疾病關聯性仍然未知。

因此,林口長庚積極推動臨牀與轉譯研究,搭配次世代定序儀與智能高速運算分析,以協助臨牀與研究深入探討微菌之組成,及更進一步找尋抗藥基因、微菌叢、宿主微生態與疾病之關聯性。

邱政洵教出,食品所爲目前全球少數兼具食品與生物資源研發能量之研究機構,未來將共同發展合成的「精準微菌治療」法(益生菌雞尾酒療法),以新科技推動更多的轉譯研究,來探討微菌叢之作用機制及保障安全,期能嘉惠更多病人,促進國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