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
題記:本文爲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教授在新疆調研,於2023年2月12日在和田行署座談會上的講話。
一、連續八年到和田調研的緣由以及和田取得的成績
大家好,過去八年國務院參事室每年組團到和田來調研, 這在參事室是史無前例的。和過去比,這次來心情特別好。
八年前我們所以到和田來調研,是應新疆辦主任杜鷹的邀請,原因是和田是我國脫貧攻堅最艱難的地方,七縣一市連片貧困,人均GDP在全國334個地市中最低,不及全國平均數的1/5,比越南、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還低。爲什麼最窮?是老百姓不想富?還是地方領導不想把和田經濟發展起來?顯然都不是。和田人均耕地只有0.8畝,和人多地少的浙江、福建、廣東相同,但是地處我國西陲,南抵崑崙山,北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交通基礎設施差,是全國最爲閉塞的地方,遠離內地市場和國際市場。在這個地方怎樣實現總書記脫貧攻堅一個不能落的目標?這是八年前我們來調研的動機之一,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同時,八年前和田出現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促進民族團結是和田以及新疆維持穩定的關鍵,事關我國安全和發展的全局性問題,這也是我們來調研想破解的第二個難題。
我們很高興看到,在總書記的治疆方略和脫貧攻堅戰略的指引下,經過新疆自治區、和田行署各級領導、對口支援的各個省區以及和田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田打贏了脫貧攻堅戰,而且是漂亮的一仗。2019年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把第七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放在和田召開,就是對和田成績的肯定,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有103位優秀縣委書記得到表彰,新疆有4位,和田有兩位在脫貧攻堅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而得到表彰。同時,從民族團結來看,也有顯著的變化。2015年第一次來和田的時候,我們下到鄉里去調研要兩位全副武裝的警察陪同,鄉親們臉上沒有什麼表情,回答問題基本上就是背誦標準答案,這次我們去調查,鄉親們表現出發自肺腑的喜悅之情,這是以往看不到的情況。我個人和調研組所有成員都深有感受,對各位在工作上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也表示敬意。
八年前參事室來和田調研所要解決的脫貧攻堅和民族團結兩個問題是中央、自治區以及和田各級領導都在思考的問題。作爲國務院的參事,考察後提出的建議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爲抓手,來創造就業,增加收入,促進民族團結。當時和田的產業基本上都是農業,城市裡有一點服務業,製造業非常的少,當時只有一個艾德萊絲廠、一個地毯廠以及一個維藥生產企業,各僱傭幾十個工人,除此之外,還有招商引資來的一個襪廠也是僱傭幾十人,其他就是一些小的民族手工藝品廠、修理廠,這基本就是當時全部的製造業。當時和田地區250萬人,有60多萬年輕勞動力缺乏城裡的就業機會,學校畢業後只能留在農村。和田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增髮量2480毫米,缺水、可耕地少,農民又不能種鴉片,怎麼能致富?這是當時的現實。
在現代化、工業化之前,任何國家和地區,包括西歐和北美,用現在的標準來看都很貧窮,那時人口都主要居住在農村,依靠農業爲生。要解決貧困問題,一定要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出來,這是必然的規律,在缺地、缺水的和田更是如此。那麼轉移到什麼地方呢?有些人說可以轉移到服務業,比如印度在上世紀80年代走的就是試圖跳過製造業的發展階段直接進入到服務業的道路,國際發展經濟學界曾經有一段時間認爲這是現代化的新途徑。可是對中印之間進行比較,就會發現這條道路並非明智之選。1978年時,印度人均GDP比我國高30%,之後印度主要依靠服務業來實現現代化,我們國家當時有81%的人口生活在農村,以農爲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出來進入到製造業,再慢慢發展服務業。國際學界曾經盛行的觀點認爲印度的道路比中國好,可是經過40年的實踐,印度從1978年的人均GDP比我們高30%,到今天印度的人均GDP只有我們的20%。所以八年前針對和田的兩個問題,我們提出的建議是抓住東部工資上漲,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以及新疆作爲一帶一路的樞紐,交通基礎設施完善,連接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使得新疆從內陸變成前沿的機遇,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來創造就業機會,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工業化、城市化,以提高收入,完成脫貧攻堅,促進民族團結。
2015年我們第一次來的時候,針對和田有60多萬初中、高中畢業生,沒有城裡的製造業就業機會,只能回農村務農,處於半失業狀況的情形,提出通過設立工業園築巢引鳳,到東部沿海招商引資,發展能提供10萬甚至更多就業機會的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按一般規律,發展一個製造業的就業,可以帶動三個甚至五個服務業的就業。如果大力招商引資,實現這個目標,會幫助解決和田的貧困問題。發展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會通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農村人進入到城市以後,一方面,生活文化會發生改變,跟外界的接觸增加,視野會變得開闊;另一方面,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心情舒暢,極端勢力對他們的滲透就比較難,這與在農村貧窮落後、沒有工作,極端勢力滲透起來容易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用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作爲抓手,來同時解決脫貧攻堅和民族團結的問題。
我們很高興,這個建議在和田提出來之後,和田和新疆自治區的領導高度贊同和積極落實。每次調研考察回去後,寫的報告和建議報上去也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經和田各位領導日以繼夜的不懈努力,終於在脫貧攻堅和促進民族團結上取得了卓越成績。
三、和田發展的新機遇和挑戰
現在和田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展初見成效,同時,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性發展機遇,即崑崙山鉛鋅、銅金、鋰鈹等超大型礦產資源的開發。從報上得知,2月9日在廈門舉行的綠色礦業集羣招商會上和田與30家企業就礦山開發、冶煉加工、新材料生產等方面達成了合作協議,合同金額達828億元。隨着礦產資源的開發,和田人均GDP很快將會從全國倒數第一位,趕上全國平均水平,甚至將在全疆、全國排在前幾名。
在此歷史機遇之前,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談談和田未來發展需要克服的兩個挑戰。
首先是所謂“資源詛咒”的問題。從歷史經驗來看,不少國家和地區,在未發現或開發資源之前經濟發展得不錯,等到資源大開發以後,反而各種問題、各種矛盾加劇,被稱爲“資源詛咒”。比如,非洲人口第一大國尼日利亞,60年代以前是非洲發展較好的國家,發現石油,成爲石油主要的生產國之一以後,固然石油給他們帶來了收益,但是,創造的就業機會少,財富分配不均,反而各種社會矛盾不斷爆發。美洲的委內瑞拉、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的發展也出現了類似情況。但是並不是資源開發一定會變成詛咒,也有資源豐富的國家,經濟發展非常好。比如挪威,在還沒有發現石油的七十年代之前,其收入水平在歐洲國家裡是排在後面,人均GDP比瑞典低了30%,而現在人均GDP比瑞典高45%,且超過美國,各種社會經濟發展的非常好。所以,在資源即將大開發的關鍵節點,需要從過去的經驗吸取教訓,把資源從可能的詛咒變成發展與福利提升的助力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是創造就業有限的問題。目前和田七縣一市的加工製造業創造了7.1萬個就業,對脫貧攻堅、民族團結的貢獻初見成效,這些製造業分佈在成衣、製鞋、襪業、假髮、電子產業等,各縣每個產業各種產品僱傭幾千人,內地同樣的產品通常以“一鄉一品”、“一鎮一品”、“一縣一品”的產業集羣來生產,每個產業集羣少則幾萬人,例如,浙江大唐的襪業僱傭5、6萬人,遼源襪業僱傭了10萬人,多則幾十萬人,例如,泉州和東莞后街的製鞋業僱傭了30多萬人,許昌的發業僱傭了60萬人。目前和田的幾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尚未形成足夠大的產業集羣,雖然,工資成本比東部地區低,但是,供應鏈不完善,物流成本高,政府的優惠政策過期,補貼取消後,可能出現倒退。由於資源產業的開發、加工能創造的就業機會少,可能給和田的就業帶來巨大的挑戰,而就業是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基礎。
四、對和田未來發展的建議
一要大力支持已有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做大做強,往集羣化的方向發展。和田一定要有一點認識,就是不要小看勞動密集型產業。2021年浙江的人均GDP達11.3萬,排在全國的前列,浙江的紹興、金華等地市,到今天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著稱,由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多,有利於財富分配的平均,浙江被中央定爲共同富裕先行區。同樣的情形,新加坡現在的人均GDP和美國相當,達到人均6.5萬美元,新加坡仍然發展了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那麼和田地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一點也不落後。實際上,和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和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兩個目標:解決收入問題和解決就業問題。就業關係到民族團結的問題,雖然自然資源產業產值會非常高,可以把和田人均GDP的水平提高到全疆甚至是全國的前列,但是礦產資源產業的開發和深加工,資本密集,高度自動化,能夠創造的就業機會很有限,而且勞動力一般需要高人力資本,可能吸收的是外來的勞動力,難以給和田地區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提供就業。
如果和田自然資源產業發展了,就業下滑怎麼辦?現在的民族團結的形勢能不能維持?在這一點上大家要從戰略上認識。誠然,和田現在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仍然是溫室裡的花朵,還未到自己可以發展的地步,如果政府不想方設法幫助其茁壯成長,很可能就會萎縮。那麼,如何幫助和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發展?
一個產業要發展的基礎是產品在市場上要有競爭力,關鍵是在市場上總成本要低於其他地方的產品。例如,在於田縣的工業園考察時瞭解到,由泉州來投資的著名運動品牌鴻星爾克生產的運動服,在泉州生產,材料成本佔60%,工資成本佔40%,于田的工資大約爲泉州的一半,員工經過一年的工作,效率可以達到泉州的70%,壞件率現在已經下降到3%以下,和泉州的工廠沒有太多區別了,各種原材料和中間部件的購買成本和泉州是一樣的,但是原材料和中間部件從泉州運到于田,產品從於田運到國內市場的運輸成本比泉州高。所以,于田和泉州相比,工資上可以省12%的總成本,但是,扣除進料和產品運輸成本的增加,兩者相抵,目前可以持平。鴻星爾克的產品只在國內市場銷售,新疆本身的市場小,大多要運到全國各地,和泉州比,產品的運輸成本高的問題不可避免,要減少運輸成本,關鍵在於減少原材料和中間部件等進料的運輸成本,進料運輸成本基本決定於當地產業集羣的規模,規模越大,大廠本身或配套廠就會在當地生產中間部件,各種原材料和中間部件的運輸費用就會低,所以,一個地方的產業要發展好,首先,所發展的產業必須符合當地自然資源、土地、勞動力或資本的比較優勢,生產成本纔會低,但是,也需要有足夠大的產業集羣,來提供足夠好的供應鏈以降低各種原材料、中間部件的運輸成本,這樣總成本纔會低,纔在市場上能夠有競爭力。
目前,在和田各個縣的工業園區裡的工廠都是政府建好租給企業用,這種築巢引鳳的招商方式是各地通用模式。企業家在做投資時,不僅與內地其他地方比,甚至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比。在稅費補貼方面,和田有“三免兩減半”,其他地方也有,綜合分析和田有工資優勢,但如果沒有足夠大的產業集羣,物流成本降不下來,靠優惠和補貼才能把企業家吸引來,但是補貼是不可持續的,要想不靠補貼讓產業能持續發展,就必須走浙江和內地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好的省份所走的“一鄉一品”、“一縣一品”的道路。內地省市的縣市多則百萬人,少則幾十萬人,和田的縣市大的接近三十萬人,少的只有幾萬人,比如說襪子產業集羣,即使沒有達到大唐鎮的5萬人和遼源的10萬人,至少也要達到2萬人,供應鏈才能夠配備起來,物流成本才能降低。製鞋、假髮、電子產品的產業也是如此。
和田目前尚在溫室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怎樣才能向產業集羣化發展?第一,必須要有幾家龍頭企業,龍頭企業的生產達到一定規模就會有許多中間部件自己生產或有配套企業來爲其生產,供應鏈完善以後很多小廠家就能夠發展起來,幫大廠做代工,大廠拿到訂單,自己做不完可以分包到小廠生產。例如,泉州晉江的製鞋業是一個大約30萬人的產業集羣,龍頭企業就是安踏、361度、匹克、喜得龍、喬丹、貴人鳥等幾個品牌鞋廠,這些品牌企業在泉州每個也就僱傭1萬人左右,但是,泉州有3000多家鞋企和配套企業,許多就是幾百人上千人。目前,和田的製造業若不朝着擴大集羣規模方向發展,就容易陷入到供應鏈差,企業進料的物流、時間等成本太高,導致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產業難於存活的不進則退的困境。
由於人口規模的因素,適合和田“一縣一品”發展的是一些生產比較簡單、不需要複雜的輔料和中間部件的勞動密集產品,這種產品要達到有效的產業集羣的規模會比較小;同時,由於產品到達消費者市場的交通運輸距離較遠,適合生產的是體積小、易於運輸的產品。這樣的產品,如果有幾個有規模的大廠來投資,很快就能形成足夠大的產業集羣。開始時,會是外地的老闆來投資,有了比較好的供應鏈以後,在工廠裡工作的員工中有企業家才能的人就能夠自己去設廠,僱傭員工,自己當起老闆來,來爲大廠生產配套產品、爲大廠做外包或是自己生產最終產品賣到市場。我國東中部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產業集羣,一般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由港商、臺商投資開始,到現在產業集羣裡的絕大多數企業是國內的企業家設立的。將來和田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產業集羣也會是這種情形,這將有利於培養少數民族的企業家,有利於民族團結。和田各個縣對已經來投資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大廠要支持他們做大做強,也要繼續加大力度招商引資,把相同行業中其他的大廠也吸引到和田來投資,同時要鼓勵支持在現有的工廠裡工作,學了技術、管理的員工自己去設廠,爲大廠做外包生產。
二要用資源產業開發的收益支持工業化城市化,貢獻於共同富裕。資源產業開發經常會出現“資源詛咒”,有四個原因:一是資源產業開發,企業家爲了取得開採權可能會賄賂政府官員,容易出現腐敗問題;二是資源產業開發產值高,創造就業少,開發後資源稅費國家拿去,當地老百姓如果沒有得到好處會滋生不滿的情緒;三是稅費的收入如果用來作爲轉移支付直接發給百姓,一方面容易有中間流失,二方面資源價格波動大,資源價格下跌時,稅費減少,爲了避免轉移支付減少引起百姓不滿,政府財政會出現赤字甚至出現危機,委內瑞拉和外蒙都出現這種問題;四是資源會枯竭,等資源枯竭時,整個經濟會凋敝衰敗。
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從嚴治黨,產生“資源詛咒”的第一個原因可以避免。要使得資源成爲一個地方高質量發展的有利因素,則要克服第二、第三、第四點原因。除了在資源開發時要將每年的資源收益中的一部分作爲儲蓄,以備資源價格下降稅費減少時彌補一些剛性支付所可能導致的開支赤字之外,關鍵的是要用資源稅費的收益來支持當地其他具有比較優勢的非資源型產業的發展,以創造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和政府稅收的來源。如能這樣,擁有資源的地區會比缺乏資源的地區發展得更快更好,資源就不會是發展的詛咒而會是發展的助力。
和田除了礦產資源開發將來具有優勢之外,勞動力也是一個優勢,農業的光熱土地資源條件同樣是一個優勢。所以,我們建議和田在以綠色的方式開發豐富的礦產資源的起始階段,就要考慮如何把資源稅費的收益用來支持具有比較優勢的製造業和農業的發展。
首先,通過支持公租房等產業園區配套,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田現在每年有10多萬新增的勞動力進入就業市場,需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以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機會來吸納新增勞動力。如前所述,和田在生產環節不多、供應鏈比較短的運動服、防護服、假髮、襪業、電子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只要形成足夠規模的產業集羣,在全國市場,甚至國際市場上都會有競爭力。發展好了,工業化會帶動城市化,在工業園區周邊會形成新的市鎮。在這次調查中,我們很高興在於田縣看到了這種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發展模型,像新加坡那樣,在園區周邊給進城的勞動力提供公租房,讓每一家兩個勞動力可以住上80平米的房子,將來條件好了可以拓展到120平米,有三個臥室,廚房廁所客廳俱全,家裡夫妻加上孩子、老人過來也可以住得下。
建公租房的錢從哪來?和田在資源開發以後,將其稅費收益的一部分用來支持配合園區發展的公租房、學校、醫院,把這些都配套好了,相信比內地其他地方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羣的條件會更好。國內其他地方還沒有一個工業園區配套公租房,工人流動性高,與其相比,和田的工人會更穩定,幸福感、獲得感會更強,將來也可以探索公租房出售給工人的制度,讓一對夫妻在園區工作5、6年後就能改租爲售,有恆產者有恆心,這樣既有利於勞動密集羣型產業的發展,也有利於民族的團結。
其次,通過補貼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是和田目前就業的主要渠道,和田作爲綠洲,溫光熱條件好,在覈桃、大棗、無花果、肉蓯蓉以及養殖業等許多特色農產品、畜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需要加強研發新的優良品種,提高市場上適銷對路產品的質量和產量,農民收入水平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研發需要政府支持,新的品種、新的技術需要政府推廣,可以聘請一些院士、教授,設立農業科研所和農業推廣站等。此外,和田降雨量不足會是永遠無法避免的矛盾,這個問題的解決有經驗可以借鑑,比如,以色列南部地區的降雨量不及30毫米,使用滴灌來解決農業用水的問題,和田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思路。和田的土壤條件和以色列未必相同,合適的滴灌技術新疆兵團已經做了不少研發,滴灌設施的資本投入大,和田可以從資源稅費的收入中劃撥一部分補貼推廣農民採用滴灌,等到發展達到一定規模,種植優質優價的特色農產品以後就不再需要補貼。
最後,通過投資建設政府提供的住房,探索共同富裕新模式。現代化的進程必然伴隨着工業化、城鎮化,在和田也一樣。香港和新加坡工業化進程的對比有許多值得借鑑的經驗。在1980年時,新加坡人均GDP爲4900美元,香港爲5700美元,新加坡比香港低15%,2021年,新加坡人均GDP爲7.28萬美元,香港爲4.98萬美元,新加坡比香港高46%。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發展經濟時,香港和新加坡都以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開啓了工業化的進程,到了80年代以後,香港放棄了製造業,製造業包括勞動相當密集的製造業在新加坡的經濟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同時,新加坡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少部分高收入人羣通過市場方式來解決住房。在新加坡一般人只要肯工作,就能買得起體面的住房,其模式源自新加坡開國領袖李光耀“居者有其屋”的理念。在李光耀看來,只有當國民真正擁有國家的一部分時,保衛家園和保衛國家的概念才能真正聯繫起來。香港的住房則依靠商品房來解決,成爲全世界房價最高的地方之一,一般工人和新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難以買得起住房,香港也成爲收入分配最不均的地方之一。國內各地在改革開放以後,爲籌集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採用香港批租土地發展商品房的模式,房地產價格很高,一般進城的農民工和新進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買不起房,有房者和無房者之間的差異是我國財富分配不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中央財政已經從西部大開發和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中給和田和新疆其他地方提供了大部分發展所需的交通基礎設施,在礦產資源開發即將給和田帶來新的財政收入之際,和田有條件採用新加坡的“住者有其屋”的住房模式,在工業化進程中,配合城鎮化,投資建設政府提供的住房,鼓勵新進入就業市場的工作人員購買,爲我國的共同富裕探索新的模式。如果能這樣做,而且一開始就規劃好,礦產資源開發後,和田不僅GDP的規模和人均GDP的水平會上一個大的臺階,而且,像在脫貧攻堅戰那樣,和田也將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上爲全國創造經驗和典範。
五、結語
八年來國務院參事室每年到和田來調研,我很高興八年前提出的以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來克服和田脫貧攻堅的難題和促進民族團結的思路得到各位領導的肯定、落實並初見成效。這次來讓我最爲感動的是在於田縣工業園區的公租房遇見的一位維族小姑娘,她的母親在園區的工廠就業並分了一套住房,父親是剛剛回歸的人員。那位小姑娘聰明伶俐,國語說得比我還標準。問她喜歡現在這個地方還是以前的村子,她說這個地方好啊,村子裡到處是沙是土,這個地方乾淨。問她怎麼上學,她說搭公車在玫瑰小學上學,她說以後還要到烏魯木齊上中學,到清華上大學。過去到和田來,從來沒有見過有這樣夢想的小孩,我自己和在座的不少人小時候也是生活在貧窮落後偏遠的地方,也曾經和她有一樣的夢想。在世行工作時,我訪問了很多國家,也見過不少有夢想的小孩,從歷史經驗我知道在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有夢想的小孩,但是,回顧歷史能像我們這樣夢想成真的人少之又少。1987年我們舉家從美國回到國內前,我女兒和她的一位來自墨西哥的同班小女孩告別,那位同學以羨慕的語氣告訴我女兒,“你很幸運,你有一個欣欣向榮的祖國可以回去”。是的,我們的夢想能成真,是因爲在成真的過程中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欣欣向榮。作爲過來者,我覺得我們有責任,維護國家社會的欣欣向榮,讓那位維族小姑娘的夢想也能成真。我們的官員都有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願望,思路對了,就能事半功倍,我相信和田能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中爲共同富裕爲民族團結做出新的貢獻、創造新的典範!
(來源:北大國發院智庫)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