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向海神致歉──清代儒士的思路變革(四)

「6·3」虎門銷煙紀念日活動在廣東東莞虎門舉行。圖爲銷燬毒品儀式現場。(中新社資料照片)

林則徐爲此還特別親撰祭文祭告海神,其中感慨:「誰知毒恣鴆梟,漸致蠻煙之成市;」並且表示海神「本滌瑕而蕩穢,資激濁以揚清。」林則徐也因消化鴉片,致令大海充斥毒物而向海神致歉,他在日記中寫道:宜「令水族先期暫徙,以避其毒」。至於被禁閉在商館在先、又親眼目睹銷燬煙土過程在後的洋人,林則徐在上呈道光的奏摺中寫道:「……夷人經過口門,率皆遠觀而不敢褻翫,察其情狀,似有羞惡之良。」

英國的武力反擊

欽差大臣林則徐與道光皇帝均是克盡職守、勤奮工作的人,儒家那一套上下尊卑與統治手段都已經深入兩人的心中。他們似乎真心相信,廣州臣民與外國商人的個性皆單純如童稚,會遵奉道德戒條而不悖。可借實情沒那麼單純,當時很多人也看出這一點。即使鴉片還沒銷燬的時候,就有官員直陳,林則徐此舉並不能真正解決鴉片問題,僅能治標而無法治本。一個英國鴉片商回想遭清廷封鎖的經驗,只是淡淡告訴一位友人說道:封鎖商館「幸可作爲我們提出賠償的理由」。

中、英兩國以兵戎相見似乎已是一觸即發。前面已經提到一些大的原因:清朝已出現社會失序的現象、染上鴉片癮的人日益增加、中國人對洋人愈來愈不滿、洋人拒不接受清律的規範、國際貿易結構的丕變、西方文人不再傾慕中國文化。其他的因素則關係到林則徐談判的背景,其中亦有林則徐所不瞭解的影響。

外國商人觀察朝廷於一八三六、一八三八年就鴉片問題的辯論,趨於相信中國會合法化鴉片買賣,於是囤積了大量鴉片,並頻頻向印度的鴉片農追加訂貨量。然而隨着一八三八年禁革鴉片的強硬路線擡頭,鴉片市場亦跟着萎縮不振,鴉片商警覺到庫存的問題。

其次,新上任的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督改由英女皇選派,而不是東印度公司聘任。倘若中國爲難這位商務總監督,這無疑形同侮辱英國,而不是一家普通的商業公司,但中國並未察覺這中間的差別。反過來,商務總監督亦缺乏明確權限約束在華的英國或歐美各國的商人。然而,當他面臨重大問題時,卻能向英國軍隊和皇家海軍直接求援。

在英國這一方,上述兩因素又結合在一起而產生第三個因素:英國的鴉片商積壓了大量求售無門的鴉片,於是將鴉片交給繼任律勞卑擔任在華商務總監督的義律,而義律又將鴉片交給林則徐。英國的鴉片商並不以鴉片被銷燬而傾倒入洋爲「恥」,而是向英國政府施加壓力,俾以向清朝索賠。

英國方面也密切注意中國境內鴉片事件的發展。一八三九年初夏,義律就曾發文向倫敦求援,英國外相巴麥尊(John Henry Temple Palmerston)爵士起初對於不遵守大清律例的英國商人並不表同情,現在已經轉而支持英國商人了。巴麥尊在《致大清皇帝欽命宰相書》(Lord Palmerston to the Minister of the Emperor of China)中表示,「茲於舊年之間,有某官憲,奉大清皇帝之欽命,輒將在粵省依賴大清國家實信之商人,向之強情殘害。……一經聞知,詫異不勝,抱恨良深」。另外,雖然女皇陛下並未寬赦販賣鴉片的行爲,但她「不容住在他邦之本國民人,遭殘受辱吃虧」。

拒賣糧食給洋人

隨着封鎖商館、扣押銷燬鴉片的消息傳回英國,該國各個製造業重鎮中,在中國擁有龐大貿易與商業利益的商人也開始積極遊說英國議會採取斷然的報復。腰纏萬貫的鴉片商查頓甚至還特地返回英國,以壯聲勢,期使新教宣教團體所發起之反鴉片買賣的道德聲浪不致四處蔓延。在華的煙商曾籌資兩萬元作爲查頓返國運作之所需,倘若有必要,甚至願意給他更多錢,「因爲目的是如此重要,花再多的錢也是必要、值得的」。甚至還有人要查頓,「如有必要,不妨付出高價,期使某家大報能影響視聽加以鼓吹」。然而英國國會並未向中國宣戰,只是同意派遣一支艦隊與動員印度的兵力,以期「滿足需求與得到賠償」,假使有必要,得以「扣押中國的船隻載貨」。在義律的堂兄懿律(George Elliot)率領下,英軍出動十六艘戰艦,共配備五百四十門火砲,四艘新式的武裝蒸汽船,二十八艘運輸船,四千名軍士,攜帶蒸汽船用煤三千噸,一萬六千加侖甜酒

此時林則徐仍在廣東查禁鴉片,雷厲風行逮捕、偵刺鴉片吸食者與鴉片商,而鴉片的價格也從五百元一箱,飆漲至一箱叫價三千元的「天價」。若是英商拒絕具文切結不再販售鴉片,林則徐便將英商由澳門逐出。

爲了因應林則徐的驅逐令,義律移居蕞爾荒島香港,於是揭開了東亞歷史的新頁。廣州的貿易並未因林則徐的動作而陷於停頓,特別是美國人樂於把握機會,居間爲英國調停而牟利。美國副領事德拉諾(Warren Delano)讓美國人簽署切結書,承諾不違犯中國法令。一位美國商人解釋道:「我們美國佬可沒有女王來擔保損失,」假使中國關閉其他的通商口岸,他雖會繼續「逐步撤出,但只要找到新的合作伙伴就會再從事買賣」。

雖然貿易往來持續不斷,但林則徐同時也在進入廣州的水道兩旁構築防禦工事,購買新的火砲配置在營壘上,用巨型鐵鏈封鎖航道,並着手宥強訓練兵丁。撤至香港的英國人飽嘗當地中國人的侵擾,他們既在水井裡下毒,也不賣糧食給洋人。一八三九年的九、十月間,中、英在香港島的海灣與虎門附近爆發武裝衝突,雙方互有傷亡。

中國的船隻遭到擊沉,進一步協商的可能因而中斷。另外亦有一羣喝得酩酊大醉的英國海員在九龍殺害一名中國村人,而義律拒絕將涉案的一干兇嫌交付衙門。清朝官員向來忌憚羣衆的示威運動,但林則徐竟然一反常態,動員一批「武勇」對抗英軍,此舉倒是令人訝異。有一份佈告是這麼寫的:「羣相集議, 購買器械,聚合丁壯,以便自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