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未存公衛思維」抗疫之路畫句點 臺灣晚了1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舉行「終場記者會」,並於五月起正式解編。指揮中心社區防疫組組長莊人祥(左至右)、指揮官王必勝、發言人羅一鈞。記者林伯東/攝影

二○一九年底新冠疫情爆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隔年一月廿日採三級開設,二月廿七日升爲一級開設,每天下午二點記者會直播成了「全民二點檔」,開設九六○場記者會,昨爲「最終場」,指揮官王必勝、前指揮官陳時中昨攜手謝幕。五月起,指揮中心解編、新冠傳染病改類,疫情終於走到隧道盡頭,不過相較他國,臺灣幾乎晚了將近一年。

最後一場疫情記者會,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報告最新病例數,並說明上週驗出二例感染被稱爲「大角星」的XBB.1.16本土案例,不過,本土疫情未因此增加嚴重度。

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指揮中心五月解編,醫院專責病房同步退場、取消住宿機構定期快篩措施,但保留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定期快篩至五月底,而五月五日起取消疫苗接種假。

最後一場記者會疫情說明及媒體問答僅進行十五分鐘,後續則是指揮中心向民衆、媒體致謝的活動時間,曾被譽爲「防疫五月天」的成員,僅深陷性招待風波的行政院前發言人陳宗彥缺席,其餘都到場參與,爲抗疫之路畫下句點。

指揮中心開設至昨天經歷一一九四天,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說,臺灣晚他國近一年才完全解禁,初期疫情爆發,臺灣立即反應「超前部署」,但領導者缺乏疫苗防疫觀念,導致一步錯步步錯,錯估疫苗對疫情重要性。

蘇益仁說,二○二○年初莫德納、輝瑞完成第一期臨牀試驗時,各國都在搶單,臺灣卻錯過搶購時機,當部分國家開始打疫苗時,臺灣仍一劑疫苗未得,民怨沸騰之際,領導者卻拋出「我們有本錢等最好的疫苗」,買不到國際疫苗之時,才轉頭扶植國產疫苗,卻因扶植力道過強,反而引來政治風暴。

蘇益仁說,臺灣經歷Omicron疫情後,指揮中心就該解編、傳染病改類,卻到去年十月才調整隔離天數,今年五月才改類,他認爲,這些都是領導人未存有公衛思維導致的結果。

臺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解編後最重要的事是「通盤檢討」,此次防疫最可惜之處,是未記取二○○九年H1N1疫情政治干預研發國產疫苗,此次新冠疫情也上演同樣事件,影響國產疫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