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俠心 慨捐百萬獎金

陳毓襄(右)於1990年參加柴可夫斯基大賽,彈進決賽,完成比賽,拿下最佳女子獎和阿爾弗雷德獎。(陳毓襄提供)

鋼琴波哥雷裡奇(左)與陳毓襄(右)亦師亦友,熱愛時尚師徒倆也會相約去迪化街找布,訂製禮服。(陳毓襄提供)

陳毓襄當年贏得波哥雷裡奇大賽首獎,比賽獎金10萬元美金,她一口氣全捐給慈善單位,波哥雷裡奇還是聽別人轉述,才知道這件事,覺得陳毓襄竟連辛苦贏得的獎金都可以不要,真是不可思議。但陳毓襄說,當時她還只是茱莉亞音樂院的碩士學生,應該拿捏好名利,不要一次擁有太多,以免被名利迷惑。

「我覺得音樂家要做一點犧牲。好的音樂家當然需要舞臺機會,因此需要出名,但是適當就好,不要被名利干擾,會破壞靈性,進而破壞演奏的音樂品質。」 除了把贏得的獎金捐出去,近年陳毓襄還曾爲國內一鋼琴比賽募款獎金,當時主辦單位沒能提供得獎者應有的獎金,於是,僅是擔任評審、並非主辦單位的她挺身而出,舉辦大師班協助募款,順利讓參賽者拿到獎金。

有人說陳毓襄何苦給自己找苦差事,但她認爲,參賽者大都是青年學子,應該要樹立榜樣,「假如這些學生長大了,有一天也舉辦鋼琴比賽,卻想到這次的比賽,有樣學樣,沒有按照約定,提供應有的獎金,失信於參賽者,變成不好的循環教育,我認爲這是不對的事,纔會挺身而出。」

陳毓襄說,名利之於人,就像是泡咖啡,這邊多一點,那邊少一點,調配出來的濃度純度就大不同,「我彈一首曲子不是隻有練琴,還有內在的修爲,那是別人看不到的事,我希望觀衆感受到我的靈魂和呼吸,帶着大家聽音樂,一起感到瘋狂和喜悅,不想讓名利干擾我。」

波哥雷裡奇同樣曾提點陳毓襄,不要急着出名,「他說只要你能練好功夫,彈出對的聲音,觀衆就會跟着你。我認爲,一場音樂會對我而言,就是一件藝術品雕琢的過程指尖上的藝術之外,還包括靈性的修爲,那是看不見,影響力卻很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