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凝視:楊渡》送王船與閩南航海文化

屏東東港王平安祭典」,圖爲東港燒王船儀式。(本報系資料照片)

諸羅縣誌》的風俗志記載了一則傳說:十七世紀,荷蘭人在海上遇到一艘中式帆船,夜間看不清楚,以爲是海盜船,就開炮攻擊。但那船往來閃爍,並不逃走,也不還擊。等到天亮一看,只見滿船都是紙糊神像,荷人大感驚駭,過了幾天,船上發生瘟疫,死傷大半。

這種場景想起來有點恐怖,很像電影《加勒比海盜》碰到的鬼船。只是鬼船多骷髏,這船卻滿是花花綠綠的紙糊神像。其實,這是風行漳州泉州沿海的一種民俗:送王船。那是閩南航海人才有的一種特別儀式。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民間信仰中,這是仿照皇帝派官員代爲巡狩國境,瞭解民情,去惡除弊;因而幫玉皇大帝也設了代天巡狩王爺,這王爺到了沿海地方,便要幫民衆驅除瘟疫,去除邪靈,是以祭典中除了迎神巡境活動,更有一個特別的帶走瘟疫的儀式。

這當然與風帆船時代的國際貿易有關。泉州自宋、元時代即是國際第一大港,中亞、印度各國來此定居貿易者絡繹不絕,而漳州、月港更是自十六世紀開始,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東來的貿易港。西班牙人在馬尼拉殖民之後,月港的貿易更達到頂峰,被稱爲「天子之南庫」。十七世紀荷蘭人進佔澎湖、大員,西班牙人進駐基隆、淡水,整個東亞貿易成爲當時最重要的國際貿易地區。明朝大量輸出絲綢、瓷器、綢緞等,輸入都是以白銀爲主,就是與此有關。

有國際貿易交流,就會流傳瘟疫。瘟疫有多厲害,看看現在即使有高度檢疫,但通過飛機與人員往來,仍能把新冠病毒傳染全世界,就知道有多可怕。而在大航海時代,傳染病毒就是船隻。歐洲人給全世界帶來的新型病毒有多厲害,可參考美洲印地安人的部落滅絕史實。漳州、泉州、廣州這些中國沿海城市,當然也會受害。因此請代天巡狩每三年一度來地方上巡視的時候,把瘟神帶走,就是一個重要的儀式。「送王船」是這個儀式的核心。讓帶着瘟疫的船離開國境,甚至最後在海上火燒王船,象徵消滅瘟疫,達到最高潮,正是民間最平凡而真實的願望。

這個儀式,隨着閩南人移民經商網絡,傳播到麻六甲、印尼、馬尼拉、越南等等,有閩南人的地方,都有送王船的儀式。雖然儀典不一,但願望則一。

以往,看見臺灣南部火燒王船、大燒紙錢,基於生態,曾不甚苟同。今年的新冠瘟情如此嚴重,我才深深體會臺灣人移民祖先處於大航海時代,從漳泉到臺灣,既有那麼大的危險,生活中又有各種貿易往來者所帶來的病毒瘟疫,用送王船的儀式,祈求瘟神遠離,以祭典禱祝生存安全,歲時安康,那是何等平凡而真實的願望。

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提名的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與此次同時入列的還有32項,包括了中國的太極拳南韓燃燈會、新加坡的小販文化、西班牙的葡萄酒奔馬節等。和臺灣最相關的,當然是送王船和太極拳。事實上臺灣的送王船規模大而多元,雲林嘉義以降至臺南、屏東,各地寺廟所舉辦的送王船活動歷史悠久。康熙年間的《諸羅縣誌》記載:「斂金造船,器用幣帛服食悉備;召巫設壇,名曰王醮。三歲一舉,以送瘟王。醮畢,盛席演戲,執事儼恪跽進酒食;既畢,乃送船入水,順流揚帆以去。」這儀式與今日幾乎無異。

教育部在教科書中想去中國化,增加東亞史,想從東亞史來詮釋臺灣史。然而,回到東亞史,不能只看到歐洲人東來、日本人的亞洲貿易,在大航海時代,閩南人也是穿梭東亞的主角,從日本到東亞所有國家,只有閩南人的海上經營,從顏思齊鄭芝龍、鄭成功父子,才能讓歐洲人,特別是荷蘭人,打得平手,心服口服。

送王船在各國的踐行儀式,再度見證了閩南人的東亞開拓史。也見證臺灣終究是閩南文化的一環,從這裡,才能找到臺灣和東亞歷史的連結。否則,臺灣怎麼連結東亞呢?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