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海/韓半島爭戰:火藥庫的命運始於漢朝

▲西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攻打衛滿朝鮮,殲滅後於遼東半島及朝鮮設立「漢四郡」。 (圖/視覺中國CFP)

國際關係學界有所謂的「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該學派主張,國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即決定該國的國運,限制了該國決策者的政策抉擇,因而型塑該國的外交政策行爲模式,乃至於民族性與談判策略。

若就地理學而言,半島堪稱是大陸海洋間的橋樑,極具戰略價值史必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教授即有所謂邊緣地帶(Rimland)理論,宣稱誰控制「邊緣地帶」,就能主控歐亞大陸(Who controls the rimland rules Eurasia)。而他所指的「邊緣地帶」,其實就是半島。若有此概念後,就不難理解「地緣政治學」,是影響朝鮮半島政治與歷史最具解釋的變數。

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經長白山與中國大陸相接,東南隔大韓海峽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爲黃海(兩韓皆稱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兩韓稱東海)環繞。就歷史文化而言,固然可扮演文化傳播的媒介(過去中國文化就是經由朝鮮傳至日本)的正面意義,但就戰略安全來看,朝鮮半島不僅可能成爲海權國入侵陸權國的跳板(16世紀日本豐臣秀吉即試圖經朝鮮入侵中國;二戰日本入侵中國即始於1910年的吞併李氏朝鮮)或制衡陸權國的工具(冷戰時代,美國即與日本結盟制衡中蘇共,今則以美日韓同盟來制衡中國與北韓)。反之,當陸權國強大時,若欲攻打海權國,朝鮮半島亦可成爲其捷徑(蒙古入侵朝鮮志在攻打日本)。

這就何以兩韓的民族性皆強悍且積極主動,皆因力圖掌控與主導自己的命運。但從古迄今,朝鮮半島難以脫離周邊強權的介入,主要原因就是其極具戰略價值的地理位置。而今日的南、北兩韓,皆試圖突破此一魔咒

若論及歷史上與朝鮮半島有關的戰爭,應首推漢武帝伐衛滿朝鮮。此戰爭的起因,是由於衛滿朝鮮王衛右渠,阻止朝鮮半島南方的辰國前往漢朝朝貢,漢武帝便於元封2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3年(公元前108年)間,派樓船將軍楊僕率5萬人馬乘船橫渡渤海進攻朝鮮,而左將軍荀彘則率軍出遼東郡,從陸路伐朝鮮。此舉旨在懲罰朝鮮違反朝貢制度規定,不履行職責

▲一旦周邊強權出現角力,韓半島即有可能因戰而遭池魚之殃亡國之禍。(圖/視覺中國CFP)

當時,衛滿朝鮮爲漢朝藩屬外臣,替漢朝保衛塞外不使邊境受到侵犯。同時,塞外各族首領欲朝見漢朝天子或與漢通商時,衛滿朝鮮亦確保其不被從中阻擾。而漢朝則給予朝鮮兵力和物資支援做爲回報。然而,當衛滿的王位傳至其孫子衛右渠,實力日益雄厚的朝鮮就開始不太尊重漢朝,不但不肯再向漢朝通商朝貢,還阻礙鄰近真番等小國對漢朝朝貢與通商,終遭漢武帝滅國。

漢武帝伐朝鮮的另一目的,則是爲了有效牽制與防備匈奴。西漢劉歆即稱漢武帝東伐朝鮮爲「起玄菟樂浪」,旨在斷「匈奴之左臂」。漢滅衛滿朝鮮後,在遼東半島及朝鮮舊地設立「樂浪」、「玄菟」、「真番」及「臨屯」四郡,即所謂的「漢四郡」。在此之前,雖先後有商朝遺民箕子與燕人衛滿由中國大陸入朝鮮統治,但前二者皆非中國朝廷以正規軍攻打朝鮮,也因此設立「漢四郡」更凸顯中國首度重視朝鮮半島。尤其在國家安全考量下,中國最後更將朝鮮半島北部納入版圖,並視之爲其傳統勢力範圍。

至此,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朝鮮半島的政權更迭,以及其與周邊強權的互動關係,而且,至少浮現兩種與中國相關的發展模式:其一爲當中國發生內亂時,朝鮮即有可能遭池魚之殃或亡國之禍;另一可能,則是當中國強大時,便有可能基於戰略考量兼併朝鮮。

事實上過去與未來,朝鮮半島的政權與其他周邊列強的互動,一直髮生類似的情境。由於「地緣政治」關係,夾在列強間的朝鮮半島(尤其今日北韓位置)常有身不由己的無奈。爲求生存,朝鮮人的民族性一向頑強(這也讓漢武帝伐朝鮮時並不順遂,僅稱得上慘勝),重視軍事力量,否則就有可能成爲周邊強權的俎上肉

由此觀之,便不難理解北韓爲何要發展核武飛彈。這是因爲金正恩擔心遭中共主控(因爲蘇聯解體後中共崛起,俄羅斯無力制衡),至盼引進美國勢力制衡北京。然而身爲小國的北韓,卻很難吸引美國的注意力,只好發展核武製造威脅。這也就是爲何北韓認爲是迫美國上談判桌的籌碼。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劉德海,政大東語系韓語組畢業,伊利諾大學亞洲研究碩士、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現爲政大外交系專任教授與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理事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