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民/中國的雙一流高教政策出了什麼問題?

中國近日高教改革政策引起討論。圖爲北京清華大學新生報到 。(示意圖/CFP)

劉康民社會觀察者,關心文化教育,以及最近的選舉動向。

近年來,受到全球化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影響,各國高等教育紛紛進行結構重組與績效評估,愈來愈重視辦學成效的評估,與參考國際評比指標,作爲大學發展改進策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統計局(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UIS)曾公佈以下指標,如: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知識經濟指數 (Knowledge Economy Index)、永續發展指標(Sustainability Index)、與全球創新指標(Global Innovation Index)等,作爲各國高教政策的參考。

其中以中國大陸爲例,2015年10月發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又稱「雙一流」計劃),展開新一輪的高教改革。到了2017年公佈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137所,其中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爲目標的高校42所(A類36所,B類6所),以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爲目標的高校95所,總計465個學科(包括自定學科44個)。

雙一流高教政策顧名思義,旨在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準、傳承創新文化等目標。預期到2030年時,中國大陸能出現若干所進入世界一流行列的大學和學科。透過集中高教資源與跳躍式的發展模式下,一方面在短期內將大陸少數大學推向世界高教水準,另一方面教育資源的分配也出現過於集中於某些高校和某些地區現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大陸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針對此種現象,在2005年時提出,爲何中國近二三十年培養的學生,學術成就難以與民國時期的學術大師相比等評語

綜合相關研究,可發現上述大陸高教改革政策的問題癥結

1、高教政策明顯對弱勢學科的忽視

各大學爲了競爭國家計劃資源,紛紛對一些申請經費不易,經費數額不大的弱勢學科(通常是文科類)進行裁撤和整並。例如,廣州中山大學蘭州大學南開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山東大學,將教育學院科系的資源,併入該校強勢學科學院,導致了大學人文主義弱化趨勢,學科發展的不平衡。

2、學術不端的流弊日增

在這些計劃資源的競爭中,論文發表變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尤其是在世界大學排名和全球化競爭的影響下,許多大學制定了以論文發表爲中心,獨尊核心期刊評價標準,這些評價標準給許多高等教育的教師帶來了超出承受能力的生存壓力。量化的指標和對人本思想的缺失,類似當年美國學界“publish or perish”的做法,不斷逼迫大學和教師的異化,使他們只關注論文發表數量,而不是高等教育品質和教學品質的改善,更加深學術腐敗問題。

3、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

各大學與各地區之間的經費分佈也非常失衡。如2009-2013年的五年間,全國高等院校科研經費達到2647.69億元,但其中的72%被112所頂尖高校所使用,剩下的28% (700多億) 分給超過2000所高校使用。至於學校方面,2013年清華大學科研經費爲27.75億,相對的科研經費最高的首都醫科大學,僅有4.59億。到了雙一流政策中經費更加兩極化,造成全中國大陸各大學校際間資源階層化愈來愈嚴重的問題。

此外,從全中國地區分佈來看,北京是大陸大學最多的地區,上海、湖北、江蘇均是較多的省份。北京獨佔376億中央財政撥款,而山西、內蒙古、江西、廣西、海南、貴州、雲南、西藏、青海,則是經費欠缺。這和著名高校、直屬高校的分佈有關,也是教育經費投入區域差異的重要明證。高校資源配置的不平衡,更加深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均等

由此可見,中國大陸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人民生活與社會水準已有相當的進展。進入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大陸進行高教改革自有迫切需要,惟在改革過程中造成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利益糾結、地區差異、貧富不均、教育機會不均等及有關配套措施不足等問題重重,值得加以重視。尤其是教育機會公平與學術自由等保障上,必須迎頭趕上,纔有可能建立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進一步培養出具有自由心靈與創意學養優秀人才

熱門推薦》

►留外陸生海歸就業潮─從數據看市場吸力在哪裡?

►從一帶一路與5G發展看中國職業教育改革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