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昆:學琴從來都不是娛樂或消遣 關鍵也不在興趣

來源:本站腦洞arts

著名鋼琴劉詩昆先生10歲時即獲得中國少年兒童鋼琴比賽冠軍,17歲獲得匈牙利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特別大獎,19歲又獲得世界最頂尖鋼琴比賽的亞軍

是他的“學琴之路” 有什麼特別的捷徑嗎?

還是他的父母具有特別的教學方法

如果孩子學琴不刻苦,家長應該讓步嗎?

學琴也是學業,不是消遣

記者:有家長遇到這樣的難題:孩子剛開始學琴的時候熱情很高;可是一段時間以後,熱乎勁過去了,練琴越來越不用心,進度也不理想。此時最讓家長爲難,如果放棄,半途而廢太可惜;如果繼續,又擔心強迫孩子學,效果也不好。請問劉先生怎麼看?

劉先生:學琴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堅持學下去的。從我辦的鋼琴藝術幼兒園和鋼琴藝術中心看,孩子們自己提出“願意學鋼琴”的人數非常多,這跟過去相比,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我認爲,這跟兒童的智商有關。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飲食方面家長非常注重營養水平;而且他們很小的時候已經接收到各種信息,鋼琴是怎麼回事兒,早就看在眼裡了。現在2歲多的幼兒就可以學琴;過去的孩子基本上是4歲到12歲左右,才先後開始學琴。

現在的父母讓孩子學琴,或者滿足孩子的興趣要求送孩子來學琴,多數家長只是想讓孩子多學一門技藝。所以當孩子不想繼續的時候,父母會說:唉,不想學就別學了吧,反正咱們孩子將來也不想當鋼琴家!於是孩子就“合情合理”地半途而廢了。

個人觀點——孩子不願意學,也得讓他學。因爲學琴從來都不是娛樂、消遣或遊戲。我要對學琴孩子的家長說:學琴是學業,就像孩子去上學、去完成作業一樣。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沒興趣就學不好琴,不如不學。兒童的心理特徵,自然是“來得容易去得快”,他們的興趣容易發生轉移,尤其對玩感興趣。此時家長就應該認真對待,家長不管,孩子就學不好。

還有的家長覺得彈琴就是文娛活動,培養高雅情趣。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也不會堅持督促孩子學琴。拿出督促孩子完成作業的辦法來對待孩子學琴,就沒有難題了。

學琴的關鍵不在興趣

記者:但是家長們會這樣想——強扭的瓜不甜,孩子沒興趣怎麼會學得好呢?

劉先生: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不願意彈琴是正常現象。只要家長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孩子就能學得好;相反,家長不管而依靠孩子自己學習,就無法保證了。學琴的關鍵不在興趣,關鍵是用在學琴上的時間。或者乾脆這樣說,哭着練和笑着練,練出的效果沒多大分別。

記者:對於學習相對較緊張的孩子,每天需用多少時間練琴?您有後來的成就,多半依靠自己的毅力,還是家裡的管教

劉先生:每天半小時,我認爲差不多了。我小時候開始學琴,每天彈45分鐘吧,我父親是比較嚴格的,彈琴不認真,也會捱打。3歲小孩子不懂什麼前途、理想,大人讓彈就彈唄,彈到10歲獲得全國冠軍的時候,也不懂得把成績和理想、前途一類的結合起來,那是大人們的事情。

所以我對家長說,要用鼓勵、引導、獎勵,適當加入威嚴、強制的手段,讓孩子學下去。 “沒興趣學不好”是針對成年人而言的,成年人成就一項學業,沒興趣就不可能學好,但孩子可不是。不能拿成人思路套孩子。

天資”也不是決定性因素

記者:我們經常聽到父母這樣說,我的孩子手指特別長,特別適合彈琴;也有父母爲孩子的手不夠大擔心。先天條件對學琴兒童而言,佔多大比重

劉先生:家長普遍關心兩個問題是——我的孩子有沒有音樂天分?我孩子的手夠不夠大?在回答這兩個問題前,我先簡單告訴家長一個概念——鋼琴是給千千萬萬人學的。

從這種意義上說,正常大小的手,都可以學,只不過手偏大一點兒,優越性更多一點兒罷了。關於天資問題,我並不否認,音樂天分高的人成了大音樂家。對於絕大多數家庭來說,學琴的目的在於提高素質

千萬別把彈琴當作享受

最後,劉先生用兩個比喻形容學琴和彈琴:彈琴就像在車間裡幹活,是一項既艱苦,又枯燥、苦悶的工作,與其看到孩子半途而廢,莫如有足夠的信心,不斷督促孩子學成。

他告訴記者,回首當年他的學琴道路,“任何時候都沒有覺得輕鬆、愉快、享受”,所謂成果是對社會、對他人而言的。出了名之後,如果問他願不願意演出,他的回答是“願意”,但那是從“爲人民服務”的角度,從一個音樂工作者義務感、責任感使命感的角度,而不是從“興趣”的角度。

主張家長在孩子不願意學的時候,“也得讓他學”。因爲學琴特別能夠鍛鍊意志,學琴的孩子將來幹什麼成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