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性仁/兩岸關係已進入嚴峻考驗期

▲北京APEC,蕭萬長與習近平會面。(圖/資料照)

劉性仁

兩岸關係將進入嚴峻考驗期,固然人事變化並不會影響整體政策方向,但主其事者的態度及兩岸現實政治環境卻會左右兩岸關係的進展,對於未來的兩岸發展不容樂觀的,這是經由近半年來一連串事件判斷,兩岸交流遇到瓶頸,也意態闌珊,短期來看或許無感,但長遠來看恐怕對臺灣是弊多於利,畢竟走到這一步,也很難再有什麼選擇空間

無論是習會、朱習會、○張會(○表示新任陸委會主委)恐怕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爲守成不易又如何期待再有新進展,兩岸雙方立場及觀點各有堅持,夾雜複雜的國際及臺灣內部政治情勢坦白說臺灣的籌碼及可操作的空間將越來越小,這也就是臺灣內鬥把馬政府鬥垮所必然付出的成本與代價,未來恐怕任何實質的進展對臺灣來說機會將越來越小。

臺灣內部迄今都還未意識到惡鬥禍患影響將是無遠弗屆,在兩岸間各項挑戰也不容小覷,筆者認爲,兩岸存在着幾項挑戰:

一、在兩岸現今交流情況及媒體等推波助瀾下,兩岸民衆對於對方當局並沒有產生正面的觀感與評價;兩岸民衆彼此也並沒有產生一定程度中華民族整體認同感,致使偏見及意識形態充滿在民衆的心中。

二、兩岸對於彼此的制度發展及變遷的過程,既不全然瞭解,也不願意多花一些時間,從多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欠缺欣賞對方制度的雅量,兩岸各有各的特色,任何一項制度都不是完美的,無論就民主、自由、人權、決策模式、人事考量危機處理的方式及思考問題的邏輯,兩岸現今都無法可以瞭解甚至同意,這是兩岸交流受到瓶頸的很大原因。

三、階級與世代間的落差和相對剝奪感影響兩岸青年人的發展,兩岸都存在階級及貧富差距等諸多社會問題。坦白說階級與世代落差是不可能消除的,但卻可以減緩傷害的程度。表面上兩岸文化交流與青年交流如火如荼進行,但總是熱鬧有餘、精彩不足、缺乏入腦入心深層次的心領神會;再加上青年世代自主性高,很難受到年長世代所左右,他們既缺乏平臺,在各種憂慮的前提下何來對於兩岸給予高度的期許與承擔。

四、兩岸當局都有政策上的迷思,就大陸當局來說三中一青,加強中南部民衆的交流,但殊不知臺灣許多南部年輕人到北部求學打拼,開放沿海城市居民來臺卻產生出許多新的問題;臺灣當局太過相信交流的軟實力可以帶來正面的效果等,對於許多政策都缺乏詳細的溝通與細緻的操作,使得正向力量並沒有充分發揮。

五、兩岸根本性結構性主權和治權爭議無法處理,非但無法處理,反而處處突顯衝突與爭議,類似雙橡園事件在兩岸中的意涵及嚴重程度就很不一樣,倘若這些結構性的問題一旦惡化或是擦槍走火,問題一發不可收拾。

對此,兩岸顯然挑戰大於機會,各種不同層面與形式的考驗與挑戰將左右兩岸關係的發展,在大格局中展現出許多的矛盾與衝突。兩岸換位思考談何容易,畢竟兩岸各自堅持的立場及原則,短期內不可能調整,而我們所必須做的工作是,雙方都必須進行觀念及思想解放,換位思考纔有可能性。兩岸互信基礎薄弱及交流進展都面臨困境,也常常出現言行不一的情況,變與不變總是在調整中,夾雜着時空背景及單一事件的影響,使兩岸間的互信備受考驗,無論是一箇中國框架或是一箇中國原則、九二共識的解讀和主權與治權的探討,兩岸都處在一種無法達成一致性意見的狀態,這雖是正常的狀態,但也是一種現實的表述。

總之,臺灣內部倘若繼續政治鬥爭,人事無法安定,因鬥馬而將臺灣整體賠葬下去,既無法安內,更無法同心處理兩岸各項議題,職此必須暢通或是健全兩岸間溝通的管道及橋樑,在衝突越多之際更顯現出它的價值,不只是立場的表達,更多必須是高度的自制與危機的預防和處理。今年兩岸交流仍可能處於表面;而兩岸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恐怕也將淪爲道德上的訴求及喊話;臺灣朝野對立氛圍及公民團體的涉入,必將影響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國際因素對於兩岸進展的影響不可小覷,當兩岸關係的緊張,僵持到一定程度勢將迫使兩岸提前攤牌,這難道是我們所樂見的結局嗎?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