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接連發生職場殺人命案 陸媒籲「確保法律秩序底線」

上海浦東警方15日中午獲報稱轄區酒店發生命案,到場將53歲男性嫌疑人賈某抓獲歸案。(澎湃新聞)

大陸官媒環球網16日報導評論、大陸15日先後發生兩起職場命案,受到互聯網關注,上海53歲男子因工作糾紛將41歲女同事殺害。同一天,河北平山縣一郵政職工行兇刺殺3名同事,經送醫搶救無效均死亡。很多網友驚呼,殺人狂出得太多了。還有人說,「談戀愛被殺,結了婚被殺,租房被殺,現在上個班也被殺,真的是處處殺機。」這種說法當然有些誇張,但它反映了人們的不安情緒。

報導分析,很多殺人案發生在熟人之間,有恩怨線索。對那些線索從不同角度的挖掘常會讓輿論對那些命案產生不同的價值判斷,比如莆田歐某殺人案,由於最初披露了行兇者蓋房5年受阻、上訴無門的細節,很多人從中看到的是「反抗」,是「快意恩仇」。上海的殺人案因兩起都是「男殺女」,網上很快出現了圍繞「厭男」和「女權」的爭議。殺人案都是慘烈的爆點,探尋來龍去脈,能帶出大量社會思考和爭議。

報導認爲,各種探討同時,嚴厲譴責行兇殺人本身,不在輿論場提供道德庇護所,非常重要。有些殺人犯作案前的個人遭遇值得同情,但是這種同情不能移植到行兇本身的價值評判上,一碼歸一碼,行兇殺人就是不對,必須予以嚴懲、譴責。

報導指出,大陸社會有各種矛盾,民間有許多摩擦,有些殺人犯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對待,而且某種程度上情況可能的確如此。社會治理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化解基層矛盾,推動公平正義成爲解決各種問題的原則和樞紐。但是,說實話,這是個動態推進的過程,很難做到理想狀態的達標。這種情況下,社會上就會出現種種「自我救濟」,體現爲摩擦和衝突的激化。

報導表示,法律秩序不完美,但它必須有底線。在衝突摩擦中不行兇殺人,就是底線中的底線。這不是法律在幫人「不作爲」之後的懲人「粗暴」,因爲一旦失去這條底線,就稱不上是現代文明社會。

報導評論,行兇原因鏈各不相同,但不能因此區分行兇殺人有 「好的」和「不好的」,必須堅守所有行兇殺人都是惡的這一堅定價值判斷。如果這一共同價值判斷產生動搖,整個法律秩序就會失去根基。因爲很多有潛在行兇動機的人都覺得自己受了冤屈,如果有些殺人案本身可以被「理解」,殺人犯在作了案之後仍可以得到輿論同情,那麼必將有更多的人受到集體價值判斷混亂的誤導,真的走向行兇。被同學們羞辱了,被頂頭上司穿小鞋了,配偶與情人捉姦在牀,遭公司解僱補償不滿意,拆遷條件沒談攏房屋被強拆,這些都會讓一些人感覺「受夠了」,可以「豁出去」了。

報導強調,社會要高度重視對每一起命案的情景還原,總結來龍去脈,不斷加強基層治理,最大限度地防止基層矛盾尖銳化,將一些潛在的命案化解於被觸發的臨界點之前。發生了命案的機構或者社區,如果當地基層組織不作爲,應當追責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