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鋰電業展望 明年更理性

上證報報導,大陸動力電池一哥寧德時代於2月推出的「鋰礦返利」計劃,成爲影響今年行業動向的轉捩點,使市場出現鋰價可能下行預期,下游開始減少採購,導致鋰價開始鬆動。今年以來,碳酸鋰價格下跌約70%,電解液價格下跌超過60%,電芯價格普遍下跌40%~50%。11月公佈的第十屆G20—鋰電峰會深圳公報指出,大陸鋰電產業已進入產能階段性、結構性過剩階段。據統計,2023年以來,大陸動力電池平均產能利用率不到60%,儲能電池產能利用率不到55%。

高工產業研究院調查數據顯示,上游材料端的產能利用率兩極化嚴重。材料領域頭部企業產能利用率約50%~80%,中小企業僅約20%~40%。

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早先於2022年末示警,「預計最晚後年,全產業鏈都將出現產能過剩」。他在日前出席2023高工鋰電年會時則表示,上一輪碳酸鋰價格暴漲,是短時間內產業鏈準備不足導致的,和如今的價格暴跌是一個對應關係,有暴漲就一定會有暴跌,依靠技術和品質驅動,目前產業已進入理性和良性發展新階段。

高工鋰電董事長張小飛則認爲,「走過『跑馬圈地』的上半場,鋰電產業乘風破浪迎來下半場」,儘管產能過剩將帶來新一輪淘汰挑戰,且2024年的情況依然嚴峻,但從更長的週期來看,大陸鋰電產業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場空間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