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挺環保民企 臺商新機遇

臺灣民間環保企業對廢棄輪胎的處理累積不少經驗。圖爲用300多個廢棄輪胎創作作品。(中新社

江蘇太倉外資企業1500多家,涉及節能環保等產業領域。圖爲某汽車公司員工生產線工作。(新華社

2019年5月15日,大陸環保企業「搶灘西安博會。圖爲民衆在絲博會上參觀。(新華社)

大陸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發展12條措施

大陸國家發改委近期聯合六部會印發《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 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12條支持民營環保企業的政策。對此,臺灣多個公協會普遍認爲,大陸的環保商機確實是臺商的新機會,但由於環保領域大多與公共工程相關,需經投標、與當地企業競爭,臺商受限於企業規模、文化與人際關係,恐居劣勢

具體來看,此次12條政策主要圍繞在營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完善穩定普惠的產業支持政策、推動提升企業經營水平與暢通訊息溝通反饋機制等四個面向。大陸的環境規畫院生態環保產業研究室主任趙雲皓指出,民營企業是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要力量,雖然近年很多省級公營事業建立了平臺要投入生態環保領域,但民營企業在環保領域一直佔有重要地位。

環保市場 民企佔6成

數據顯示,在大陸環保節能市場中,民營企業佔比達60%,營業收入佔33%,固定資產佔30%、吸納33%的就業人口。另據綜合數據顯示,2018年環保節能產業產值突破7兆元(人民幣,下同),今年將突破8兆元,2023年有望達13.5兆元。上述數據表明,大陸的民營環保企業將隨着政策傾斜迎來新的契機;同時,該產業的開放,也有助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面對對岸如此龐大的環保商機,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認爲,總的來講,這項政策對臺商來說是正面的,未來臺商將有更多可依循的新標準,另一方面,臺灣在節能、環保領域表現不錯,相關企業應會根據自身狀況評估是否要把握這個商機。

廢棄物處理 臺商強項

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則表示,臺灣確有參與機會,但大陸環保市場大多牽涉到公共工程,若臺商要參與必須先經投標、競爭纔能有機會;而臺商在參與標案時,通常會先在企業規模、文化差異及一些人際關係上遭遇挑戰,恐居劣勢。

制度經濟學家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分析稱,臺商能否有機會參與環保商機,端看是否有等同國民待遇獎勵內容而定;他表示,環保產業的消費者主要是政府,但只有陸企才能參與標案,臺商要參與恐有難度;另外,一般環保產業的推動都是由省、縣市等地方政府負責,爲了保障當地企業,恐排擠臺商、外地企業。

林建山指出,以臺灣的經驗,政府對於固態廢棄物的處理支出比重較大,工研院、環保署過去也有將處理技術轉移給民間企業的先例,若大陸方面提供的獎勵充足,對於掌握技術的臺商而言,剛好是很好的機會,不論在技術還是市場開發上,都會是一項突破。

林建山舉例,大陸汽車工業發達,但隨之而來的廢棄輪胎卻成了嚴重污染源,剛好臺灣民間環保企業過去對廢棄輪胎的處理累積不少經驗,相關企業或許有機會由此切入大陸的環保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