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大陸今天怎樣讀傳播大師

大陸學者撰文怎樣讀傳播大師麥克魯漢。圖爲今年1月28日大陸央視主播白巖鬆專訪大陸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央視截圖)

創造「媒介即資訊」 (Medium is the Message)、「媒介即按摩」(Medium is the Massage)等名言,有資訊社會先驅與先知、電子時代代言人之稱的加拿大大衆傳播理論家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已離世近40年,相關理論在大陸傳播界卻歷久彌新。大陸學者朱曉撰文〈我們今天怎樣讀麥〉指出,5、60年來,圍繞麥克盧漢頗多爭議,追隨者奉他爲先知,反對者貶他爲巫師,他的理論熱了冷、冷了熱,他的文字很多人都說複雜難懂。到了移動互聯網的今天,應該怎樣「讀麥」呢?

朱曉是湖南知名魯迅研究作家朱正之子,他表示,「讀麥」,就是「閱讀麥克盧漢」,是模仿蒙古歌手獨有的「呼麥」技巧編造的詞,算是發揮麥克盧漢推崇的聽覺思維。

朱曉認爲,朱曉說,讀麥方法分三種:一、是用麥氏自己的思想讀麥。麥氏常說邊幹邊學,這一思想是,在讀麥中慢慢理解麥氏思想、指導讀麥,在深入閱讀與不斷遞迴中修正理解或者揚棄麥氏的某一思想,思路會逐漸明朗,麥氏也不再複雜難懂。

二、是用哥德爾定律來讀麥。數學家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律說的是完備性與一致性不可兼得。讀麥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三、用互聯網思維讀麥。麥氏生前論及過電腦的影響卻沒有見過互聯網,但是,互聯網的發展兌現了他許多預言。

朱曉稱,以麥氏名言「媒介即資訊」爲例。想要傳達的意思是:資訊只是內容細節,而媒介可能意味着模式。麥氏可能希望用這個悖論來刺激「內容爲王」的人們轉變觀念,要超越內容識別模式。麥氏思想另一關鍵字──「間隙」,重要的既不是作爲資訊容器的媒介,也不是作爲內容的資訊,而是要脫離內容脫離媒介,看向作爲「內容─媒介」之背景的人羣、社會和環境。

此外,1965年麥氏與阿吉爾合著《媒介即按摩,以此消解「媒介即資訊」,從另一個角度暗示,資訊的內容細節完全是次要的,人們應該關注媒介對心理、對社會的動態效應。

1969年12月20日麥氏在與約翰藍儂、小野洋子夫婦座談時提到,message、massage兩個字各有連字元,於是又成了mess-age(混亂時代)、mass-age(大衆時代),放入連字元,就得到了真正的資訊。在在說明,麥氏會不時切換思考方向,在術語乃至術語的定義上不會墨守一致。

朱曉建議,麥克盧漢很看重探索,以感知新技術新環境。用這一思想反觀「讀麥」,麥克盧漢各種作品的閱讀步驟:首先,讀麥氏與人的交談記錄,看被人刺探後麥氏的反應;其次,書信日記,這裡應有最真實、未經雕琢的閃念,只可惜日記沒有出版;第三,演講,看麥氏在口語語境中的思路。

第四,麥氏的散篇文章,相對於書本,這算是思想碎片了;第五,麥氏與人合作的書;第六,麥氏本人的專着,專着又以《機器新娘》爲先,這是麥氏對當時的廣告、漫畫、電視、報刊、音樂、時尚等媒介內容的思考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