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研發核聚變能源 點亮人造太陽

2月4日,大陸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承擔的「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在1月底的實驗中,成功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新華社)

大陸開發清潔能源的運用正邁向一個新階段,由中、法兩國科學家聯合召開的「中法核聚變合作周」日前在安徽合肥登場,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正式對外開放由其設計建造、全球首個全超導「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該項裝置將使大陸在覈聚變能源的研究上領先各國,被視爲地球尋找下一個能源出路的新希望。

中科院有關人士指出,由於煤炭、天然氣、石油等石化能源最終將會枯竭,人類未來的命運便聚焦在能否找到更加持久的清潔能源上。而海水中大量蘊藏的同位素氘和氚在聚變成一個氦原子的過程中,能夠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和太陽產生光和熱的過程相似。

該名人士指出,如果人類掌握了核聚變能源,將擁有可使用上10億年的清潔能源。因此受控熱核聚變實驗裝置被人們稱之爲「人造太陽」,是地球未來新能源的希望所在。

事實上,中國在覈聚變能源的研究上已經走了將近30年,一開始只能透過模仿及拆解相關設備零組件來摸索前進,到了1998年,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立團隊,目標是建設世界首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裝置EAST,這個實驗裝置在2006年9月建成,並完成了首次成功放電,總建造經費僅僅2000萬美元,在當時還創下使用資金最少、建設速度最快、投入運行最早、運行後獲得等離子放電最快等四個「世界第一」。

該實驗室(EAST)的成功,也讓中國迅速躋身國際核聚變能源的先進大國,由美、法等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的、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的ITER計劃,也正是在這時候正式將中國吸納爲七個合作成員之一。

中科院院士李建剛表示,目前EAST儘管離商用階段還很遙遠,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發、生產方面已領先於各國,「未來第一盞被核聚變能源點亮的燈泡,一定會在中國」。